《论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探源
本文关键词:《论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探源
【摘要】:上古时代我们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区别是一直是现在学者比感兴趣探讨的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定论。本文从词形入手探索两字的区别:主要是"吾"是就己而言,是偏于比较自我的一种表达,"我"是因人而言,是相对他称的存在而自称的是更加注重社会交际中的自称。在此基础上,将《论语》中"吾""我"的用法从语法功能、表达的惯用方式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下分析。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上古时代我们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区别是一直是现在学者比感兴趣探讨的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定论。《马氏文通》以“次”的概念对两者用法进行了讲述,但对两者的区别讲得比较少。胡适先生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的《吾我篇》第一次稍微全面的从汉语语法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5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李国英;论字典义项误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4 姜玉梅;;秦简文字与小篆之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姜玉梅;;略述青川郝家坪木牍之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杨合鸣;李作君;;《诗经》《楚辞》“宾·述”式对比研究[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刘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启悟旅程[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3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8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汪业全;《道藏》音释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吴茂萍;唐代称谓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7 朱玉彬;[D];安徽大学;2003年
8 廖强;《韩非子》否定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新春;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杨啸;清代“给”字句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伟;;秦简第一人称代词研究[J];语文学刊;2006年09期
2 徐国莉;;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薛蓓;;主客二分——先秦“吾”“我”差异再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胡伟;邹秋珍;杨林青;高倩;;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吾、我”之别[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朱红;;语义焦点与语言的历时演变——以上古汉语“我”、“吾”的分化为例[J];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01期
6 徐国莉;;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尹世英;;《老子》中的“吾”“我”指代辨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8 陈龙国;刘馨芳;;《论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用法探微[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5期
9 韩智;由“我”看中国古代社会的个体意识[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赵果;“我国”中的“我”——兼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233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3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