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中的正反疑问句考察
本文关键词:《聊斋俚曲》中的正反疑问句考察
【摘要】: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入手,对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中主要的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力求得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从而探求正反问句系统的历史演变特点。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清初淄川人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是用比较地道的明清时期的淄川方言写成的说唱故事集,共计60余万字。本文试图通过对《聊斋俚曲》中的正反疑问句的考察,探求明清时期山东方言中正反疑问句系统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正反疑问句是并列说出正反两个方面,让人选择回答的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思明;;正反选择问句中否定词发展初探[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2 张树铮;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助词[J];方言;1995年01期
3 李焱;《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3年03期
4 徐时仪;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杨春冉;杨青云;;指代词“人家”的指称功能及修辞效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杨春冉;杨青云;;指代词“人家”的指称功能及修辞效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5 陆婷雅;;三国志平话中的把字句和将字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高玉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处置式[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时昌桂;;介词“替”的用法及虚化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9 程爱侠;;中古前期汉语被动句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琪;留学生对汉语“谁”的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语料库途径[D];湘潭大学;2010年
3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睿华;英汉名词标记性对比研究及其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舒翼;敦煌本《六祖坛经》连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付爽;《西游记》程度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明;丁耀亢是《醒世姻缘传》作者吗?[J];蒲松龄研究;1993年Z2期
2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3 王坤;《醒世姻缘传》中的山东方言例释[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4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5 文旭;《语法化》简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6 杨淑敏;明代白话中某些新兴或特殊副词研究[J];东岳论丛;1994年03期
7 岳立静;济南话的虚词“可”[J];东岳论丛;1994年05期
8 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9 罗杰瑞;建阳方言否定词探源[J];方言;1995年01期
10 罗福腾;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孙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司提反·米勒(Stefan Müller);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语法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飞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敏;《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爱香;《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吕传峰;《型世言》助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郑东珍;《醒世姻缘传》“给”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义青;句末助词“来(来着)”的演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贺卫国;《醒世姻缘传》动词重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开玉,李素英;《聊斋俚曲》正反疑问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2 吴福祥;;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J];民族语文;2008年01期
3 吴振国;;关于正反问句和“可”问句分合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J];语言研究;1990年02期
4 柳英绿;韩汉语正反问句对比[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5 盛银花;;湖北安陆方言的两种正反问句[J];方言;2011年02期
6 胡竹安;;就汉字的性质看它的历史演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7 戚晓杰;威海方言的正反问句式[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8 侍建国;;沭阳音系及其历史演变[J];语言研究;1992年02期
9 李爱丽;;试论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J];兰州学刊;2006年09期
10 陈遵平;;遵义话的儿尾[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妹;沈美芳;;漫谈标点符号[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2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林穗芳;;关于编纂历时性汉语新词典的设想——基于中外一些语文词典的比较借鉴[A];中国编辑研究(2005)[C];2005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钱多秀;;译者的素养要求[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翟会锋;;毕节三官话里的是非疑问句[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7 ;关于汉语词类系统历史演变的思考·提纲[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8 鲁川;;现代汉字的字符分析[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吴洁;;从“殳”字说起——浅谈形声字孳乳现象与形声字声符表音“传代”的关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万丽媛;;南昌(昌东镇)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构造、音读和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永耕;“弘、宏、洪、鸿”四字的分工和异形词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刘永耕;同音字构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庞可慧;我国姓氏中的一字多姓问题[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赵超 丁可宁;《汉字部首表》五月起实施[N];西部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Pawel Matulewicz(帕维尔·玛突来维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7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泽民;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文胜;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强;海原方言音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婉;四川成都话音系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双丹丹;“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D];河南大学;2009年
4 朱蕊;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正反问句使用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东芳;类型学视野下的正反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娟;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的对比分析及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志军;汉语正反问句的最简句法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张荆萍;试论古汉语“出售”语义场的历史演变[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赞;《聊斋俚曲》比较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娟廷;正反问祈使义句的句法、语用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34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3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