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复数的语义特征及表现形式
本文关键词:汉语动词复数的语义特征及表现形式
【摘要】:动词复数作为数范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主要用来表达复数事件。动词复数的语义特征可归结为累积性与分配性,表现为事件的重复、多个事件参与者以及对地点和时间的分配等;从形态句法上来讲,动词复数有时可通过形态标记来标示,有时则需要借助频度副词、量化副词、数量短语等外部手段来标示。通过对汉语动词复数问题的讨论,我们发现汉语在表达复数事件时,虽然在形态句法方面具有自己的个性,但在语义表现手段上仍遵循动词复数的固有特征。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英汉量化现象的对比研究”(10JJD740010)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概念,“数”(number)不仅在名词范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动词范畴中也有所体现。动词范畴的“数”与名词范畴的“数”类似,它关注的也是单、复数意义的差异,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它们涉及的对象有所不同:名词范畴的“数”涉及的是个体的单复数差异,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宇明;;论“反复”[J];中国语文;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9 樊孝忠,李宏乔,李良富,叶江;银行领域汉语自动问答系统BAQS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张小峰;试谈否定和语气的互相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陶炼;;“因为”分句与“如果”分句比勘——因果类复句与条件类复句差异初探[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柴秀敏;;《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庞文斌;张国煊;曹恬;;基于规则和统计的汉语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杨永华;汉语思维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调查[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6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7 赵淑贤;俄汉语数量意义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9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洁敏;;试论汉语动词的复迭及其语法意义[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胡素华!100081;彝语动词的体貌范畴[J];民族语文;2001年04期
3 李宇明;;论“反复”[J];中国语文;2002年03期
4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丞;;试析前项隐含的“又”字句[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2 林志祥;;档案袋评价:语言学习的共享工具[J];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234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3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