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的表意性
发布时间:2017-12-03 11:02
本文关键词:论汉字的表意性
更多相关文章: 汉字 表意文字 依类象形 因义构形 因形求义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唯一的有着数千年发展史的自源文字。汉字脱胎于图画,“依类象形”是其最初的构形思维方式。通过“依类象形”的思维方式创制的汉字具有“形”“类”相依的关联,因此,大多可以“因形求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字研究著作,“因形求义”是全书的精髓。自许慎以来,学者对汉字的研究多沿袭《说文解字》的传统,汉字研究的重心即“因形求义”。 二十世纪以前的两千年,汉字研究的重心是“因形求义”,重在揭示汉字的“形”“义”关系。二十世纪,比较文字学兴起,在世界各民族文字的比较中,汉字的性质成为汉字研究的热点。继索绪尔的“表意体系文字”后,学术界对汉字的定性此起彼伏,在百余年中,不同学者提出的各种认识已逾二十余种。汉字是“表意文字”吗?为什么继“表意文字”后,会有如此众多的异识异解?究竟该如何定性汉字?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写作渊源。 论文旨在论证汉字的表意性,正面回答“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问题。论文在传统语言学描写、归纳、分析、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兼顾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的汉字,并分别从语言范畴中的“贮存汉字”和言语范畴中的“会话汉字”两个维度论证了汉字的表意问题。 研究发现:汉字,无论古今,无论“文”“字”,无论“贮存汉字”“会话汉字”都具有表意色彩,都是表意文字,区别在于表意的具体方式不同。概括地说,古汉字重在“依类象形”,今汉字则集中体现为“因义构形”。无论汉字如何发展,其原始的脱胎于图画的“表意”特质是汉字构形的命脉,也是汉字最本质的特征。汉字近4000年的发展史表明,它的构形始终走“表意”路线。 汉字、汉语的复杂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多变性决定了汉字认知方式、结论的不同。然而,在各种不同的认知中,照顾汉字发展史、深入汉字构形分析又兼及汉字对汉语的记录功用的,只有“表意文字”一说。也就是说,“表意文字”是对汉字最本质的概括,“表意”是汉字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本质特征。 论文不回避“表意文字”说之外的各种有影响力的观点,在深入剖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论证出它们在定性汉字性质问题上各自的优缺点,进而以实际汉字材料为分析对象,证实汉字是“表意文字”观点的正确性。 论文创造性地引入了“贮存汉字”“会话汉字”这两个概念,并尝试提出了汉字构形的“理据性”和“约定理据性”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再有“声符记号化的类推别义”、“‘形’‘义’不通字义隐”、“形讹义失—构词理据没”等等,都是作者的新思考、新见解。论文在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融合作者对汉字的思考,得出研究结论:“表意”是汉字构形的思维精华,是汉字的本质属性,汉字是“表意文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志明;;汉字性质研究的理论背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郑振峰;李冬鸽;;再论汉字的性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宁;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4 张玉金;论汉字的性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周有光;;文字类型学初探——文字“三相”说[J];民族语文;1987年06期
6 裘锡圭;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J];语文建设;1989年03期
7 王宁;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J];语文建设;1997年03期
8 周有光;;文字学和文字类型学[J];中国语文;1995年06期
9 王宁;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1248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4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