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摘要】:在现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范式下,两千多年来关于语言符号到底是任意性的还是象似性的讨论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笔者运用符号学、认知隐喻学、象思维理论,提出语言是一个多层级的符号系统,汉语言的生成和发展都是以"象"为本位的,通过隐喻之象实现了语言符号多个层级之间的跨越,象似性是汉语言的根本属性,并存在着象似度的区别。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学院;
【基金】:吉林省十一五社科基金资助([2010]667)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112”项目([2013]001)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关于语言符号的性质到底是任意性的还是象似性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这一讨论在国内外近二三十年内又一次成为热点。如果说“任意性是20世纪语言学的一条根本原则”[1],那么“在20世纪最后25年象似性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2]。实际上无论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继伦;论“象”的思维机制[J];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04期
2 朱瑞青;;概念隐喻视域下《周易》和《圣经》生态观念对比[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8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永进;;城市创新的结构与符号逻辑——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覃学岚;汉语的地位及其发展方向新探──兼论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下)[J];汉字文化;1999年01期
2 林汝昌,,李曼珏;英汉文字比较实验报告[J];汉字文化;1998年01期
3 张宜;对《周易》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刘丽虹,张积家,谭力海;汉语加工脑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5 李秀琴;从中西文字体系看汉字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J];中国哲学史;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中;形目以感目——汉字审美功能透视之二[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2 姜玲;语言的隐喻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束定芳;论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贾红光;隐喻的现象与本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袁梅;论隐喻认知的特性[J];人文杂志;2001年05期
6 贾志高;隐喻语言理解的语用和心理语言学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欧忆,贾德江;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周秀娟;论计算机术语的隐喻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王斌,周鲲;拟象与隐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赵长英;浅谈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北方经贸;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眉;;礼文化和汉语言系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毛新耕;;英汉“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与个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新国;;隐喻,文化的映射——论社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陈晓明;现在是贫嘴张大民们享用语言的时候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贵阳医学院宣传部 胡建成;网络垃圾语言带给我们的思考[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3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齐沪扬;汉语国际推广需要语言文字规范化[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驻苏记者陈韶旭通讯员罗静;实验室里研究“说话”[N];文汇报;2003年
5 林文钦;莫让网络语言污染汉语[N];福建日报;2005年
6 罗庆春 杨荣 汤巧巧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徐希平;民族院校该如何加强汉语言教学[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黄东成;变幻神奇的汉语言[N];长春日报;2006年
8 陈芳;汉语为何会“外热内冷”[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柳青 徐泓;汉语推广首次招标[N];中国财经报;2005年
10 周晓云(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关于规范与“汉”有关的几个词汇的思考[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3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潘海峰;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霍敏;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9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10 刘明珠;翻译中的跨文化传递[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72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7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