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恒定性原理中的“彰”与“障”问题
本文关键词:概念隐喻恒定性原理中的“彰”与“障”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彰”与“障” 恒定性原理 概念隐喻 跨域映射
【摘要】:Lakoff 提出概念隐喻跨域映射的恒定性假设和恒定性原理,这是一个概括概念和语言两大系统特征的原理。这一原理主张向目标域映射的那一部分始源域结构具有认知拓扑学性质,这一性质保障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构系统性。但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那一部分始源域,Lakoff 没有具体说明。本文认为,进一步挖掘 Lakoff 和 Johnson 提出的"彰"与"障"以及 Lakoff 与后人的研究可以深入解释这一问题。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宁波大学;
【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认知策略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 年英语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项目“基础阶段英语专业教学的认知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1 引言 Lakoff 确定概念隐喻跨域映射的恒定性假设 ( 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 ) 和恒定性原理( the In- variance Principle) ,将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 以具体隐喻抽象地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用恒定 性原理固定下来( Lakoff 1990,1993) 。在恒定性 原理中,Lakoff 把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2 朱春颖;;从认知视角看象似性及概念隐喻与语篇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3 朱莲芬;;概念隐喻理解与个体认知风格差异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黄乐丹;;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官俊君;;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尚砚;;基于概念隐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冯宗祥;周燕;杨公建;;中英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黄志军;;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陈一睿;;隐喻、概念隐喻与词汇搭配[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10 梁丹;;探析言语艺术的奇葩——隐喻及其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明辉;;隐喻与认知——“义项排列”的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晶芝;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历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诗客;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9 陈晦;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沈姗姗;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亮;概念隐喻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和含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曹月新;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婧婧;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峥;中英体育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杨霞;经济语篇的连贯研究:概念隐喻视角[D];宁波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6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7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