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与二语学习:理论基础及实验证据》评介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与二语学习:理论基础及实验证据》评介 出处:《现代外语》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理论 二语学习 实验证据 理论基础 句法结构 二语教学 英语情态动词 构式语法 概念隐喻 系统性
【摘要】:正近十多年来,应用认知语言学(AppliedCognitiveLinguistics,简称ACL)学科不断萌芽发展。美国乔治城大学语言学专家AndreaTyler的新著《认知语言学与二语学习:理论基础及实验证据》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切入英语情态动词、介词和重要句法结构三个教学难点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分类号】:H09
【正文快照】: 近十多年来,应用认知语言学(Appl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ACL)学科不断萌芽发展。美国乔治城大学语言学专家AndreaTyler的新著《认知语言学与二语学习:理论基础及实验证据》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切入英语情态动词、介词和重要句法结构三个教学难点并展开系统性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束定芳;;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外语;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祥英;;Conceptual Metaphors of Happines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01期
2 蔡龙文;;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岳贵祥;;语篇的动态分析:扩展的框架模式[J];英语研究;2009年04期
4 彭卓;;UP/DOWN的语义结构及汉译的认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陈传显;;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杨文滢;;“名可名,非常名”——中国文化词音译的认知理据[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11期
7 王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应用探骊[J];学理论;2010年23期
8 蔡金亭;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9 张松松;;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的隐喻和转喻视角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10 唐树华;田臻;;认知语言学的两个承诺及其发展趋势[J];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永红;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亮;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梅梅;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OVER,ABOVE和ON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安;汉语中“左”“右”的认知解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艳;英语隐喻的认知研究:探析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D];青岛大学;2012年
5 戴明霞;有限浸入式英语教学对少年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任日慧;英文平面广告中隐喻的概念合成理论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王洪弘;基于认知语言学词汇演变理论的秦汉以前中医虚实概念历史考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3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6 陈平;描写与解释:论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1期
7 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8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9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10 张辉,宋伟;ERP与语言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晓语;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评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束定芳;;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外语;2009年03期
3 唐文生;;认知语言学理论与中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胡建伟;;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观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5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6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7 李中良;李良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全息的映照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8 夏珊娜;;浅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间的联系[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02期
9 李丽瑶;;“认知”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9年08期
10 蒋澄生;廖定中;;汉、英成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爱莉;;翻译即文化移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连登岗;;汉字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峰;;隐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珂;;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基础:Harry Triandis主观文化理论框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刘小涛;;学习理论论证与模块性假定——乔姆斯基的二难[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旭;;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继芬;吴念阳;;2-5岁儿童空间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徐正考;汉字构形的深入之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梁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科技系;言语交际学:理论基础实 应用前景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江新辉 通讯员 马向平;乌兰察布市民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4 王彬;“超隐喻”的透明度[N];文艺报;2010年
5 胡佳轶 李文一;“汉语托福”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刘焕辉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学教授;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振华;介入:言语互动中的一种评价视角[D];河南大学;2003年
3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姜孟;语义迁移机制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9 胡朋志;理性主义的复兴[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杨;多语教育的理论与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肖茜;汉语“手”族词的认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赵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意识在二语学习中的角色[D];吉林大学;2004年
4 张莹莹;汉英比较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韦倩倩;汉语中“门”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陈磊;空间构型对语篇连贯的解释[D];东华大学;2012年
7 徐宇婷;IN/OUT和里、外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俊妮;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汉英差比句对比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叶青;学习条件与学习者意识对二语形式习得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常亮;词义引申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334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3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