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古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03:17

  本文关键词:古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读问题研究 出处:《语言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古汉语 位移动词 变读 形态


【摘要】:文章采用Talmy等分析运动事件提出的语义要素,研究古汉语中位移动词读音的改变跟句法、语义的关系,发现了三种颇具特色的变读类型:[-有界]动词,聚焦域在运动过程,增加[向量到达/经过]义素、增带处所宾语,变读为[+有界]动词;[+有界]动词,如果聚焦域在界,则该动词涉及动作的完成:瞬间可以完成的,有使动/致使变读,即增加[使动/致使]义素、增带致事主语、改变读音;持续一段时间后完成的,有完成体变读,即增加[完成]义素、改变读音。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semantic elements Talmy analysis of sports events, study on displacement in ancient Chinese verb pronunciation change with syntactic, semantic relations, discovered three distinctive types: bounded variable read [-] verb, focal region in the process of movement, increased after] [vector arrival / sememe, increase with the premises object variable read [+ bounded verb]; [+ bounded] verb, if the focal region in the world, the verb involves the completion of an action: instant can be completed, the resulting dynamic / variable read, which increased [move] with the increase / the sememe, causer subject, change the pronunciation; finish after a period of time, a complete body variable read, add [finish] sememe, change the pronunci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古汉语变读构词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变与不变、是语法还是词义”(11YJC740110)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Leonard Talmy有关运动事件(motion event)的理论框架(Talmy 1972、1985、1991、2000a、2000b),是近些年极具影响力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了一些分析运动事件的要素,这些要素同样可以用来分析汉语的运动事件,甚至可以用来分析古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读问题,本文即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武振玉;;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英;;测度问句中“将”类正反同义结构[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2 王开扬;;区分“语言”和“文字”:中国知识界的紧迫课题——评《光明日报》一篇谈“汉语世界性”的文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金树祥;对《战国策》中行为动词带宾语情况的考察[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史红改;;数词“十、百、千、万、亿”的组合能力比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叶文曦;;简评黎锦熙先生的《比较文法》[J];武陵学刊;2010年05期

6 贺阳;;汉语主从复句的语序变化与印欧语言的影响[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7 李素英;;也论“莫”系测度副词的形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夏先培;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刍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开;;第一次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派[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03期

10 傅修延;;试论汉语文本的独特性[J];创作评谭;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相洲;;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邓程;;新诗与传统和语言的复杂关系——兼对郑敏先生的回应[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铭娜;《吕氏春秋》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金重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创作自觉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9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福梅;小学生汉字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舟;论英汉翻译中的欧化现象及翻译对现代汉语的欧化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亚元;清代“假借”学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焦旭;《韩非子》句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南红红;英汉“话题—说明”结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齐秀秀;《庄子》同源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思琪;从翻译理论看汉语成语的英译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文贤;《毛诗正义》引《尔雅》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9 程艳梅;贾公彦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海平;《古尊宿语要》疑问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省吾;;“鄂君启节”考懰[J];考古;196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华;尔雅新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久富;试论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变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韦节国;;“堕军实而长寇仇”注释质疑[J];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12期

3 杨树森;;关于古汉语中形容词的活用[J];文教资料;2008年21期

4 林轰;水北为阳[J];思维与智慧;1982年05期

5 陆蓉秀;;秘书专业古汉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6 ;《<语文教程>(古汉语部分)修订浅议》附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7 孙刚;;古汉语“无”字代词说质疑[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8 周祖谟;;《古汉语通假字字典》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9 吴邦才;;对《古代汉语》的注文质疑三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10 孙晓野;古汉语文学语言的语言性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慧群;;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问题的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李家治;陈永明;蔡山;;机器理解古汉语[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明伟;;对通用古汉语教材中关于部分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界定的分析[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5 刘金虎;贺敬华;李莲;;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富强;;古代汉英语言中的意合形合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高原;;谈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化——以《古文观止》为个案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玉坤;汉语的演化[N];苏州日报;2005年

2 《文艺研究》主编 方宁;一次悲壮之举[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赵启光 安卓;汉语:全球普及率不及法文[N];民营经济报;2007年

5 《文艺争鸣》杂志编审 朱竞;世界上最美的语言[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楼正豪 (韩国);汉语在韩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任教于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鲍勇剑;美丽的中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本报记者 姚兆羽;拯救古汉语“活化石”[N];闽南日报;2006年

9 韩少功;现代汉语再认识[N];文汇报;2006年

10 伊明;“掉头”改为“调头”更人性化[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2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杜季芳;《群经音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加胜;《史记》位移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海琴;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媛媛;《左传》位移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徐丽红;俄汉位移动词语义结构元素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朱习文;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吉宇;古汉语矿物命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高晓芳;“向NP+VP”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杰;《盐铁论》单音动词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徐盛芳;《六度集经》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72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72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4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