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否定结构的习得顺序
本文关键词: 哈萨克族 汉语 否定结构 习得顺序 出处:《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分析汉语否定结构的有关特点及回顾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否定结构的研究成果后,以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否定结构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为基础,选取不同类型的常用词类和结构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统计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汉语否定结构的准确度,解释了他们对这一结构的习得顺序。文章认为,哈萨克族学生对汉语否定结构的习得顺序,不但与否定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而且也与哈萨克语和汉语否定结构上的差异有关。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egative structure and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learning Chinese negative structure, it is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that Kazakh students may encounter in learning Chinese negative structure.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by selecting different types of common words and structures. By analyzing the accuracy of Chinese negative structures,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can explain their acquisition order of this structure. The order of Kazakh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negative structures is related not only to the complexity of negative structures, but also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Kazakh and Chinese negative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H193
【正文快照】: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同一个语言项目,特别是比较复杂的语言项目时,由于内部存在着意义、结构和用法上的差异,不同的用法之间存在着习得顺序。习得顺序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它基本上是一种难度顺序。鉴于此,我们对哈萨克族学生习得汉语“不”和“没”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建勤;;“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3期
2 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3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1997年03期
4 周国光;儿童使用否定词“不”及其相关否定结构状况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迅;“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的多角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王宝珠;;英汉动态、静态形容词句法及语义特征对比[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琦;;略论助动词“可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耿楠;;“时候”的多角度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王华;;小句宾语句中宾语小句的语义类型及其整合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高燕,常纪;含使宾语素的汉语动词刍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9 张晓涛;邹学慧;;“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10 张晓涛;;是非问与否定的相通性及其机制[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贤玲;;否定副词“不”“没(有)”与句末“了”同现关系的若干考察[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U,
本文编号:1443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4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