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刘永康语文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20 00:17

  本文关键词: 刘永康 方法论 新课程 出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刘永康教授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上法古法外,为我所用,有独到建树,开辟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新天地,为医治目前语文教育研究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时令症提供了一剂良药,为语文新课程的推进开辟了新的路径。他的"方法论"与王尚文的"语感论"、王荣生的"内容论"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论的一个有机而较为完整的整体。
[Abstract]:Professor Liu Yongkang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methodology Fagufa, it has a unique contribution, opened up a new world of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for the Chinese education study hard, "the seasonal disease provides a medicine, for the Chines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 His" methodology "and Wang Shangwen" the language sense theory ", with Wang Rongsheng's" content theory ", constitute the Chinese teaching theory in an organic whole and complete.

【作者单位】: 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
【分类号】:H193
【正文快照】: 针对长期以来的语文“知识中心说”,王尚文先生提出“语感论”,即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王荣生先生提出“内容论”,认为“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政涛;;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方法论——兼论现代教学转型过程中的方法论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1期

2 刘永康;论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04期

3 刘永康;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朱绍禹;;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学科视域拓展——评《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3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传胜;;“混沌”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阎亚军;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乐先莲;;比较教育和社会学的关系史及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李润洲;;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偏好及其澄清——解读《教育的科学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6 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许庆红;;现象学对学科教学论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李丹丹;;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9 史艳红;;符号形式视域下的教育观——恩斯特·卡西尔《人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1期

10 尹芳;;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伦信;;论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在近代中国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金林祥;涂怀京;;陈鹤琴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前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邓友超;;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雷美艳;欧阳昌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探讨[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尹筱莉;;科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莉;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邱红宇;归因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晓平;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新课程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文;论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轶;以“尊重”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穗;提高听课项目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利娟;图式理论对高三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写作材料运用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力文;高中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磊;;汉语教师新课程培训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2 汪聚应;王德军;郭治锋;;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田芳微;;如何利用土家族学生的民族心理进行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09年04期

4 杜红蓉;;新课程背景下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衔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5 燕淑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旅游专业语文教学[J];沧桑;2010年08期

6 王云路;;《读书杂志》方法论浅述[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7 王艳;;试论课程改革同中学语文教师发展的辩证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08期

8 付伊;;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新构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09期

9 赵惠霞;;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刘星河;;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论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学说的方法论取向[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梅;;《语言观与方法论》课程笔记摘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秀珍;;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郑定欧;;方法论的呼唤[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昕竹;陈志俊;;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托合提汗;卜春耘;;双语教学模式的艰难探索[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乔俊杰;;科学的修辞观和方法论[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普;;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曹昱;“学业水平测试”不尽合理[N];江淮时报;2008年

3 英吉沙县苏盖提乡中学 古丽娜尔·热夏提;汉语课程评价的目的[N];喀什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3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刘泽民;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献;汉语恭维语的实现:跨文化视角语言结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2 冯文贺;基于语病评判的语言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宏宇;乌鲁木齐市四十六中新课程改革中双语授课班学生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4 范海祥;实践阐释学视域下文本阐释的客观性对翻译的指导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娜;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马磊;新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新课程培训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孟长生;蒙语授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适应性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珍珍;同声传译中的准备活动和工作记忆[D];厦门大学;2008年

9 陈冰;礼貌策略与性别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s,

本文编号:1446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46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c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