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流行语“悲催”的来源及其语义泛化

发布时间:2018-01-19 13:03

  本文关键词: 悲催 来源 语义泛化 认知 隐喻 映射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流行语"悲催"源自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悲摧"句,从最初用于形容人的内心感受到指称一切事物的"不如意","悲催"的语义范围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新浪网为语料库,运用抽样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近三年来"悲催"在媒体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语用因素是促使"悲催"流行趋势增强的直接原因。其次,从认知角度揭示了"悲催"语义泛化的重要机制,即通过跨概念域系统映射的隐喻机制,"悲催"完成了从情感域向抽象域的映射,从而实现了语义的转移。此外,年轻人崇尚新奇的心理需求也促使"悲催"从传统走向流行。
[Abstract]:The popular phrase "sadness" originates from the poem "Peacock flying southeast"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is used at first to describe people's inner feelings of "discontentment" in referring to everything. The semantic scope of "sadness" has changed a lot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aking Sina.com as a corpus, the use of "sadness" in media languag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ample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pragmatic factors are the direct reasons for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sadness". Secondl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mportant mechanism of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sadness"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at is, the metaphorical mechanism through the systematic mapping across conceptual domains. "sadness" has completed the mapping from the emotional domain to the abstract domain, thus realizing the semantic transfer. In addition,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the young people to advocate novelty also causes the "sadness" to move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popular.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2010年以来,“悲催”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报刊、网站及新闻媒体中,其应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成为继“给力”“神马”“浮云”之后的又一网络热词。人们用“悲催”表达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种种抱怨和无奈情绪,其字面意思“悲惨得催人泪下”使原本“哀伤”浓重的语义色彩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2 杨文全;张红霞;;“门槛”义析[J];辞书研究;2006年02期

3 丁建川;;“悲催”与“悲摧”[J];咬文嚼字;2012年01期

4 李馨;;鸠占鹊巢的“悲催”[J];语文建设;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志翘;;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史国东;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孙慧;;浅析汉语“被”字式的演进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李锦;;《三国志平话》的程度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陆婷雅;;三国志平话中的把字句和将字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唐瑗彬;孙中会;;试析“把/将”字句在处置义上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8 颜娟;;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复合词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10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小孴;;试论敦煌书仪的语料价值[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2 刘曦蔚;;浅谈乐山方言中的“dai~(13)”[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芳;汉语核心词“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敏;对外汉语轻声词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邢国飞;《文选》诗歌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3 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年05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6 魏达纯;;说《贞观政要》中的“物”[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7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立秋;;流行语“悲催”的来源及其语义泛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1444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44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3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