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手部动词“拿”的语义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6 18:28

  本文关键词: 手部动词 拿 语义 句法模式 认知机制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语法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针对动词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综合的研究模式。本研究基于语言普遍性假设,通过考察和描写现代汉语手部动词“拿”的词义和句法结构,探讨其语义引申路径、认知机制和句法语义表现。 本研究首先采用“实验研究法”,对“拿”所构成的句法结构作尽可能充分的准确描写;然后基于“拿”的句法描写,参照其词典释义,依据“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分析其语义引申路径和和认知机制及其语义认知模型,最后构拟“拿”的语义认知结构图。本研究还根据“拿”的句法语义表现形式,对其隐含的语用认知理据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本研究结果表明,手部动词“拿”句式主语只能是有生名词,即人称代词和少数动物名词;“拿”句式的宾语可以是有生名词、无生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但都受制于语义条件),其句法语义是否适宜可以通过认知隐喻、转喻及其连续统加以解释;“拿”和“拿”句式与一系列语义范畴相联系,这些语义范畴包括动作参与者、方式、所达成的结果、方向或强度等;“拿”和“拿”句式句法语义表现有其认知理据,即所有句法形式最终都可简单地归结为一定的语义认知关系。 手部动词“拿”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其它动词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而且还可以促进词汇语义学以及有关句法和语义接口的研究;该研究还有助于认知隐喻、转喻理论和“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考察和修正“实验研究法”的不足。此外,本研究成果对自然语言信息处理、词库建设、词典编纂和语言教学等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Abstract]:Verbs determin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entences, which is one of the core topics in grammatical research. The study of verbs has not yet formed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odel.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linguistic universality. By investigating and describing the meaning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of hand verb "Na" in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semantic extension path,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syntactic and semantic expression. This study first uses "experimental research" to describe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Na" as fully and accurately as possible, and then, based on the syntactic description of "Na" and referring to its dictionary interpret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exical concept and cognitive model", The semantic extension path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its semantic cognitive model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semantic cognitive structure diagram of "Na" is constructed. The present study is also based on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expressions of "Na". An attempt is made to explore its implied pragmatic cognitive moti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ject of hand verb "Na" can only be a living noun, that is, personal pronoun and a few animal nouns, and the object of "Na" sentence can be a living noun. No biomass nouns and abstract nouns (but all subject to semantic conditions) can be interpreted by cognitive metaphor, metonymy and their continuum, and the sentence patterns "Na" and "Na" are associated with a serie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These semantic categories include action participants, ways, the results achieved, direction or intensity, etc.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expressions of "Na" and "Na" have their cognitive motivations. That is, all syntactic forms can be reduced to a certain semantic cognitive relationship. The study of hand verb "Na"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other verbs, but also promote the study of lexical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and semantic interfac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metonymy theory and lexical concept and cognitive model are helpful to investigate and correct the deficiency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also have positive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晓;;汉语方位词“上”相关研究之董理与综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林栺;;透视学习词典中观结构的语义认知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张燕平;;“能”与“可以”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4 于翠红;张拥政;;关联理论视阈下的语境与二语词汇语义认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吴林;;试析“红色”在英汉文化中的语义异同[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邬菊艳;;英语类词缀和类派生词[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毛永波;;隐喻扩展与义项建立[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2 胡强;;英汉色彩范畴的认知语义结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杨继芬;吴念阳;;2-5岁儿童空间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魏景汉;匡培梓;靳海燕;潘尧天;张东松;梁红;于波;;认知全视野呈现汉字与ERP中P_3——正慢波的相关性[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冀东晓;;住宅玄关设计[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祝建华;;从基本原理看数字鸿沟(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IT产业与现代文明传播”信息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汪洁;;失语症评价的里程碑: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的理论框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主题报告、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吴锦勋;挖掘品牌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2 熊伟 整理;回到“多媒体”交流的“村落”[N];计算机世界;2002年

3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张卫华;有多少人爱她就有多少人恨她[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刘波;你的声音是什么颜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焕荣;基于投射的隐喻篇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邱舟艳;新奇隐喻在语言交际中之效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石磊;中国学生隐喻能力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蒲秋梅;基于Ontology和Agent的电子商务协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黎新;奈达的对等理论与广告隐喻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朱凤梅;浅论如何提高二语学生隐喻意识[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晓东;从以知语言学角度谈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田斐斐;天气词汇语义扩展的隐喻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杰敏;中国新闻记者英语隐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雅;《哈姆雷特》概念隐喻翻译认知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德平;认知视角下英汉动物隐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莉;从隐喻产生角度分析英语对话中的爱情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羽;英语隐喻语篇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6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16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b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