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沃尔夫主义概述
本文关键词: 新沃尔夫主义 语言相对论 认知 思维 最新发展 出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一些重要的语言相对论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成果,介绍并简论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新进展———新沃尔夫主义。这一新思潮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背景并与之密切相关,可以总结为一个继承、两个发展趋势。新沃尔夫主义思潮的兴起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更为语言与认知的研究开辟了新视野。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s some important linguistic relativity research monographs and journal papers from the late 1990s to the pres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New Wolfism. This new trend of though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n be summed up as an inheritance. The rise of New Wolfism has deepen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 and opened up a new field of vision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分类号】:H0-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卢植;;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彦;;汉语变化及汉语变化衍生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夏丽云;;语言相对论研究述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郑新夷;胡鹭凌;郑小龙;陈凯惠;蔡琳;;汉语不同方言群体对中性词汇内隐态度的差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4 常晖;;基于语义相对论之翻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周艳艳;;语言相对论的多维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6 李晶;陈锦添;聂玉洁;;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J];考试周刊;2007年24期
7 苏晓军;;《复活节翅膀》的认知符号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8 侯福莉;;人文学者爱德华·萨丕尔的跨学科语言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李艳;刘永红;;沃尔夫思想的新探索——认知语言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瑶琴;于善志;;英汉海洋文化影响下相关习语的对比研究——以sea(海)、fish(鱼)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建生;英语词汇教学“石化”消解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鲍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B.Lewandowska-Tomaszczyk ,K.Turewicz ,卢植;《今日认知语言学》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2 高航;语言相对论对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高一虹;沃尔夫的普遍主义思想[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4 卢植;论认知语言学对意义与认知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5 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6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8 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宝石;杨波;;国外语言相对论研究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唐淑娟;;性别歧视语言的取消与人的思维——Sapir-Whorf假设角度[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卢植;;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4 刘岩;;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基础构建[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杨景萍;;语言相对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鲍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10年10期
7 杨朝春;语言相对论近期实证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6期
8 贺群;;赫尔德的认知语言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胡菊芹;;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评论(英文)[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10 周艳艳;;语言相对论的多维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王渐进;人体不是一台机器[N];发展导报;2002年
9 杨彬;原来写论文可以更轻松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黄 煌;何谓“医案”?读案为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2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江秋丽;空间的认知—词汇模式在非正式政治语篇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董莹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徐志摩和叶芝诗作中的爱情隐喻的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池哲梅;日语移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窦川川;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6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1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