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视阈下网络交际语言的权力意志研究
本文关键词: 网络交际语言 人际功能 平等关系 权势关系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3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同等关系和权势关系在网络交际语言中普遍存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作为理论框架分析网络交际语言与日常言语交际的差别,并从称呼语、语气系统和交际参与角色三方面总结出体现网络交际主体间平等人际关系和不平等权势关系的交际方式及语言实现手段。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交际语言一方面是网络主体间维持平等人际关系的载体;另一方面是网络交际中话语权势的体现。
[Abstract]:Equivalence and power relations are common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the daily speech communication by using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the daily speech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ddress language. Three aspects of mood system and communicative role are summarized, which reflect the equ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unequal power relationship among network communica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guag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on the one hand, The carrier of maintaining equ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su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discourse power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警察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交际语言的权力意志研究(WLWH12-2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辛斌;语言 语篇 权力[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2 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06期
3 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芙;黄海军;孙元元;;英汉网络语言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王晓芳;;话语与权利视域下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关系功能——以《卡萨布兰卡》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3 丁伦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刘利艾;;网络英语词汇特征及其翻译方法的探析[J];才智;2011年29期
5 谢群草;;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王鸿;;网络语言符合象似性原则及其认知理据[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4期
7 刘懿;;日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的复制——从“おY嗓丹蟆钡健坝恪盵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曹进;刘芳;;网络语汇变异性的符号学阐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葛厚伟;;权势关系:《马丁·伊登》的社会语言学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刘琼;;浅谈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属性[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曹进;;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语汇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朝军;;网络语言中的偏离现象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朝军;;网络语言中的偏离现象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胡华芳;《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北京奥运相关新闻的批评性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5 张璐;批评文体学[D];河南大学;2007年
6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明瑶;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玲玲;英语政治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斌;考研培训班招生手册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黎f;立法语篇权力关系研究:批评性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尚旭;英语商业社论的人际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鹤瑞;2000-2009年我国网络语言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洁;奥运背后的不同声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嘉琦;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英汉新闻语篇的对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张文方;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方言;1994年01期
2 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年02期
3 何越鸿;;湖北利川方言的语气词“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原苏荣;;汉语的“哈”与英语的Eh[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年01期
6 苏小妹;;说说句末语气词“哈”和“哈”附加问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7 蒋红梅;;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8 崔希亮;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平;孙蓉娣;;浅析网络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2 郭芷;;试谈语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J];写作;2002年05期
3 曾立;对网络交际语言情感符的语言学观照[J];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06期
4 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张玲;;网络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7期
6 李睿;;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刘卫兵;;英汉网络交际词语理据之比较[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03期
8 王茂;;关联条件在网络交际中的变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温志国;;简析网络交际语言[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08期
10 张霞;;论语境在网络交际中的制约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肖惠萍;;网络交际的正特征和正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安琛;;浅论网络语境的心理性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谭亚明;农民成为网络交际的活跃分子[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冯振宇;蓝领和农民青睐网络社交[N];中国工商报;2007年
3 徐默凡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网络语言呈游戏化倾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论网络交际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冲击[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桑田;网络跨文化交际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詹娇;网络语言形成发展动因分析及其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叶亚玲;基于文本的网络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5 于玮娜;网络交际中的性别差异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丽丽;分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基于文本的网络交际中的运用与违背[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吴秀今;关于网络语言的分析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赵素娟;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网络交际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梁晓菲;[D];青岛大学;2011年
10 李伟;网络语言中的反语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7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1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