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的组配能力与临时概念化功能
本文关键词: 问题 抽象名词 组配 褒贬义 临时概念化 出处:《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问题"是典型的抽象名词,目前已经产生新兴义项并具有贬义倾向。从较大规模封闭语料的统计结果来看,"问题"可与大量名词直接组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358个名词能跟"问题"组配成"N+问题"结构;但只有部分产品名词和指人名词能跟"问题"组配成"问题+N"结构。"N+问题"结构能否组配的认知机制在于"问题"的临时概念化功能;而"问题+N"结构能否组配的认知机制在于N是否有必要具有"有问题"这种区别属性。"问题"具有抽象名词的三大基本功能:描述功能、临时概念化功能、联系功能。
[Abstract]:"problem" is a typical abstract noun, which has produced new meanings and has a tendency to derogatory. From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large scale closed corpus, "problem" can be directly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nouns. There are two main aspects: 2358 nouns can be combined with "problem" to form "N problem" structure; However, only some product nouns and nouns can be combined with "problem" to form "problem N" structu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whether "N problem" structure can be combined is the temporary conceptualization function of "problem".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whether the structure of "problem N" can be combined depends on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for N to have the distinguishing attribute of "problem". "problem" has three basic functions of abstract nouns: descriptive function, temporary conceptualization function and contact funct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金立鑫,白水振;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2 王骏;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实施“字本位”方法的实验报告[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陈瑶;近年来现代汉语复合词结构研究述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5 杨爱姣;近代汉语三音词概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夏晴;汉语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徐通锵“字本位”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梅;现代汉语合成词构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美霞;现代汉语双音节缩合词语语素选择的制约机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2 陈萍;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胡睿;新词:论定中式复合名词的构词模式与构造过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文韬;字词因素对日韩留学生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辉;《荀子》反义字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杨芬;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四川大学;2007年
7 薄yN明;汉语语素义对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复合词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2 王忠玲;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冯光武;语用标记语和语义/语用界面[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4 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5 王扬;话语标记的认知语用诠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7 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书丽;孙q诒,
本文编号:1525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2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