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并列中英双语者在隐喻理解中的强化和抑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19:28

  本文选题:隐喻理解 切入点:强化机制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跨语言启动效应实验与隐喻理解中强化和抑制机制作用的正启动和负启动实验相结合,考查作为一般认知机制的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隐喻中的作用,以及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是共享同一个概念表征还是各有其独立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一语和二语的隐喻过程中同样发挥作用。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受到强化,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会受到抑制。在跨语言的情况下(英-中,中-英)也发现了强化和抑制机制的作用,并且跨语言和同语言情况下对探测句的正启动和负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双语者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在概念层面为共享表征的结论。
[Abstract]:By combining the cross-language priming experiment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iming experiments of the reinforcement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 in metaphor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enhancement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 as a general cognitive mechanism in the bilingual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And whether the metaphor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the bilingual brain share the sam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r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reinforcement and inhibition is the same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metaphors in one and two languages. The metaph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hicle are reinforced, Metaphorically independent semantic features in a vehicle are suppressed. In the context of cross-language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the role of reinforcement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s is also found. Moreo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iming of probe sent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refore, in the brains of bilingual people, metaphors of the two languages share the conclusion of representation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研究”(10BYY002)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小虎;;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5年04期

2 李荣宝,彭聃龄,李嵬;双语者第二语言表征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李荣宝,彭聃龄;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现代外语;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伟志;中英双语者知识表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英新;隐喻理解中抑制机制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醒君;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远;词汇输入过程和二语词汇能力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永康;第二语言词汇难度定义的整合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贺双凤;心理词汇研究与二语词汇能力发展表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任惠慧;;词汇能力发展模式下的二语习得策略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5 张惠娟,李恋敬,周晓林;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尹捷;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台前幕后——论英语语感及英美文化对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支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何莉萍;;关于心理词汇研究的概述[J];成才之路;2010年11期

8 钟富强;;外语学习过程的概念思维特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张阔,王敬欣;汉——英并列双语者图片命名的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10 邹小青;白书鹏;;双语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研究与实验[J];大家;2011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士法;英汉双语心理词典中英语单词存储单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高国翠;俄语(PKи)词汇概念的认知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红;语义提取:基于第二语言词汇能力角度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徐芬;儿童汉语和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D];浙江大学;2002年

5 丁国盛;中英双语者词汇表征与加工的脑机制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小虎;英语听力学习中提取抑制、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9 韩仲谦;心理词汇的语用研究及其对二语词汇教学的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丽;汉英双语者大脑隐喻理解的事件关联电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菁菁;句子加工的语义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颖;动感英语和动感习语:大学课堂CAI习语习得效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玲玲;美国中小学双语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常雪莲;表象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武萍;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孟贤红;外语阅读理解中的抑制效率与工作记忆容量的关系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何欢欢;语言学习观念、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敏;中英双语者英文书面字词识别的心理表征与激活进程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文姬;汉俄双语者的词汇语义表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立群,孟凌,刘兆静;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2 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3 杨小虎;;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5年04期

4 刘菁,张必隐;隐喻理解认知加工的几种主要理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陈宝国;双语语义表征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6 王广成,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7 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02年01期

8 戴运财;场独立/依靠的认知方式和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3期

9 范琳,王庆华;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3期

10 周榕;隐喻表征性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蓉;隐喻能力和英语水平的相关性[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2 杨英新;隐喻理解中抑制机制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星;;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2 杨小虎,郑树棠;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3 李梓;;工作记忆在隐喻产生和理解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09年28期

4 李利;莫雷;王瑞明;潘敬儿;;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5 祁金善;;隐喻理解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0期

6 张鹭;;隐喻的理解与语境——以《红楼梦》隐喻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赵国龙;;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陈惠芳;;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王维;;浅谈英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10 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江丽;王勇慧;刘毅;;汉语、单语者的抑制控制差异——来自返回抑制的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丽霞;陈永明;崔耀;;语言理解能力与抑制机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李荣宝;;语音知觉同化与双语儿童语音意识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勇;吕发金;谢鹏;牟君;;汉英双语者双语脑激活模式fMR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胡宽辉;田德新;冯冠文;王立辉;;汽车用热镀锌高强IF钢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6 热比古丽;;维吾尔族双语者的非熟练第三语言的概念表征特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范梦;王瑞明;;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词汇加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宁;;晚期中英双语者词汇语义组织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曾保春;刘鸣;;阅读障碍儿童工作记忆抑制能力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乔立峰;张红梅;刘振宇;王国栋;;含Nb热轧双相钢生产工艺的研发[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畅;强化机制 推动发展的切入点[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2 记者 吴兆U,

本文编号:1580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80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