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用学的理论特征与范式
本文选题:文学语篇 切入点:语用学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作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但是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文学研究势必会显示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Abstract]:Pragmatics provides a powerful theoretical tool for literary analysis because it break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formalism and regards literary discourse as dynamic and author. On the one h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agmatics and literature can broaden the scope of pragma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enrich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research. Literary pragmatics is a relatively new field and is still in its formative stage. Bu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agmatics theory, literary research is bound to show more vigorous vitality.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52005)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延飞;张绍杰;;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读本》[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薛宁地;;为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理论作一点辩解——兼与徐大明和盖伊二位教授商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胡晓研;;语言层级系统问题的再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于秀成;张绍杰;;汉语非真诚邀请语用特征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延飞;级差含义:基于索绪尔系统思想的解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庆;;文学语篇的语用学阐释:互动性及其取效行为[J];外语教学;2009年01期
2 钱冠连;;语言符号的局限和语用学[J];外语研究;1991年04期
3 徐海铭;论语用学研究的趋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4 刘根辉,李德华;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5 马冬;;语用学框架中的语境思考[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6 龙桃先;;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9期
7 王凤琴;;语用学与交际能力[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年02期
8 郑洁;;英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共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5期
9 李媛媛;;驳语用学是“废纸篓”之谬[J];文教资料;2010年32期
10 I.Kecskes;L.Horn;王小潞;吴庐春;;《语用学探索:语言、认知与跨文化视角》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玲;;试探全球科学系统一体化的主要理论特征[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朱建平;;从语形学、语义学到语用学[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4 郑发祥;;论俄罗斯主体心理学的理论特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利芳;;论预设的可废除性和投射问题[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6 唐国增;;论《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富春;李铁;;经络是“学说”还是“理论”?[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何向东;袁正校;;交际意图——语用推理的目标[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9 轩治峰;;含意的解读及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开宝;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宋晖 通讯员张新红;语用学研究趋向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徐川山;扎实推进中国的语用学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张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N];人民日报;2003年
4 记者张剑雄;张晓峰在市委组织部机关学习大会上作理论报告[N];忻州日报;2009年
5 鞠正江;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论特征和路径选择[N];济南日报;2010年
6 潘叔明;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N];福建日报;2003年
7 李崇富;“三个代表”是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丁晋清;科学发展观是个科学体系[N];广州日报;2007年
9 李恒瑞(作者系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典范[N];南方日报;2004年
10 柳凤运;陈原最后的小屋[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明;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姚鸿琨;词汇语用学之阻遏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承平;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6 褚修伟;程式性言语事件—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的语用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春星;对幽默翻译中语境调整的语用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钢;俄语取效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徐兆娟;语用学视角下的双语词典词语定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敏玲;汉语语境下夫妻间冲突话语的语用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赖阳;试论语用的基本原则[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丽萍;取效行为与英语政治演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华;日语委婉表达的语用学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D];山东大学;2006年
8 陈杰;语用预设在合同法默示条款中的体现[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范红云;从语用学角度论日语间接言语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庞亚飞;“禅门公案”的语用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7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9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