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类复句观点性述评
本文选题:“宁可”类复句 切入点:问题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宁可"类复句是汉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复句,但学界对其归属等问题一直以来未取得一致性意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较为全面的整理,可以看出"宁可"类复句在《马氏文通》等汉语论著中就受到关注,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各种专著论文对其描写较为全面,但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视角,都有深入的空间。
[Abstract]:"Rather than" sentences is a common sentence in Chinese, but the scholars of the ownership has not made of consensu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comprehensive collation, we can see that the "Ningke" sentences in "Mr.Ma attention > Chinese works, in the stud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all of the descriptive monograph is comprehensive, but whether it is the depth and angle of view, has a deep spac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有标假设复句研究”(09YJC7400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有标复句层次关系信息化研究”(10CYY0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彦杰;“宁可”句式的语义选择原则及其语篇否定功能[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刘忠华;谈主语的确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6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10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炼;;“因为”分句与“如果”分句比勘——因果类复句与条件类复句差异初探[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黄立;;日本留学生汉语转折复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柴秀敏;;《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9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瑞朋;;被字句跨标点句共享[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齐璇;汉语语义知识的表示及其在汉英机译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5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4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7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10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振中;“逻辑语义”──复句类型划分的原则依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贾甫田;;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的否定和意义上的否定不一致的几种情况[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平;;“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在口语训练中的科学性思考(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2 唐芳;;汉字表音化改革浅议[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3 汪晓毛;;语用测试中的会话含义测试[J];考试周刊;2011年47期
4 张婷;;翻译研究类型论[J];作家;2011年14期
5 万洪莲;;普通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谢盛良;;用语料库研究翻译的问题及局限性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程华明;胡光忠;;论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朱峰博;;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03期
9 张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梁艳;;民族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嘉郁;;关于当前华语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戈;;回鹘文契约三种文字的译本及其存在的问题[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余承法;华先发;;摸着石头过河:中国MTI教育的成就与问题[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坤道;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淑华;历史观照下的时评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莫海霞;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小X;江西省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旦增曲扎;从符号学角度论文学翻译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罗国青;译还是不译[D];贵州大学;2006年
7 刘培栋;战后新加坡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贾彩辰;我国西南地区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段立先;吉林省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娜仁图雅;新中国对日汉语教学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98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9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