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空间与称谓系统的共变关系
本文选题:交际空间 切入点:称谓系统 出处:《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描写了新时期两个称谓系统的语用特征及其扩散过程,建立了通用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模式,并以此为例来讨论交际空间的调节和称谓系统的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要重视在双向互动中系统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usion process of the two appellation systems in the new era, and establishes the pragmatic change model of the general appel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sociolinguistics stud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vari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in two-way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项目(项目号:10YB01);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项目的支持
【分类号】:H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M.Ervin-Tripp;王菊泉;;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J];国外语言学;1984年04期
2 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3 施春宏;;词语调节过程中的语义关系分析[J];汉语学报;2007年04期
4 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2年02期
5 李明洁;称谓图式:称谓语的认知模式[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6 施春宏;说“界”和“坛”[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7 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03期
9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10 施春宏;语言调节与语言变异(上)[J];语文建设;1999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宝荣;关于异形词整理和规范的理论思考[J];辞书研究;2002年04期
2 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3 刘大为;言语行为与言说动词句[J];汉语学习;1991年06期
4 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2年02期
5 余志鸿;异形词定义的学术思考[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6 李明洁;称呼语的运用规则和协调理论[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7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8 崔希亮;;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字隐现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3期
9 赵金铭;张博;程娟;;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10 胡壮麟;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根元;;语言的潜、显及其他[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静;;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研究初探[J];语文学刊;2007年06期
2 钟尹;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J];社会科学家;2005年02期
3 甘勇;浅谈古今排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王同伦;莫把“同志”推下水[J];语文建设;2000年12期
5 马宏基;动机与称谓语[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姚晶;在动态变化中看汉语称谓系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孙民立;人际交往称谓语的演变[J];道德与文明;1991年06期
8 马宏基;喜怒哀乐 尽含其中─—称谓语的感情色彩[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齐裕森;一部新颖实用的专著——评《称谓语》[J];山东电大学报;1998年04期
10 黄_g;双向互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J];河南教育;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宇;;称谓语与人名自动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筱文;;少数民族文化与粤汉文化的双向互动[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李发元;;从文化差异看汉俄称谓语的异同[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旭琴;;构建地方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公共关系模式——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衍德;;文化的双向互动:近代闽南与南洋[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冯宪龙;常家树;;青年工作与社区建设的双向互动[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8 于琴;;简单教学也能令人“怦然心动”——《黄鹤楼送别》常态教学片断赏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陈德用;张瑞娥;;调适语义,彰显功能——称谓语在翻译中的语义嬗变与功能指向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李发元;;汉俄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玉梅;中国坚持加强文化双向互动交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福财;厦门网:双向互动 后来居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3 市报道组 何剑光;解“渴”良方在于双向互动[N];浙江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数字高清时移电视双向互动视频点播信号即将正式开通[N];忻州日报;2010年
5 南华期货研究所 朱斌;“双向互动”不可阻挡[N];期货日报;2006年
6 孟凌声;辽宁省政府各部门与在辽全国政协委员双向互动备战“两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张权 唐强 特约记者 陆佑新;日喀则地区支队蹲点代职双向互动成效显著[N];人民武警;2006年
8 言文;电子渠道双向互动,通则不痛[N];通信产业报;2008年
9 徐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N];光明日报;2000年
10 王威;山东城乡双向互动闹火旅游[N];西部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兴;现代性视域中的牟宗三哲学[D];南开大学;2009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魏清(Metcha Sodsongkrit);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蕾;合作式参与:国有企业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D];南开大学;2009年
5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郝大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罗菲;修辞伦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瑞丽;人际关系和称谓系统的跨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双向互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静;汉语涉“郎”称谓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国贵;峨山彝语宗亲称谓语及其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内涵[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伟伟;语境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阮海英;汉越称谓语对比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王杨琴;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多角度对比与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晓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邓益成;大学生内部称谓语:人际关系的社会折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非;英汉社会称谓语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9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9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