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新闻”一词首先出现的时间及词源
本文选题:新闻 切入点:西晋 出处:《国际新闻界》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闻"作为一个非词语的语言结构最早出现在西晋,后来进一步演变成一个动词性的短语结构,表示新近听闻之义。最晚在唐代,"新闻"从一个动词短语演变成一个名词短语,表示新近听闻的事情。宋代以后,"新闻"基本凝固成一个名词。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人用汉语固有的"新闻"来翻译具有西方新闻概念的news一词,使得"新闻"在固有词义的基础上初步发展出具有现代新闻内涵的新义。达一词语后来传入日本,被日语词所借用。随着中日词语的交流,"新闻"的这一新义便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了一个表示"报社、电台等媒体报道的消息"的现代专业名词。
[Abstract]:"News" as a non-verbal language structure first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n further evolved into a verb phrase structure. At the latest, in the Tang Dynasty, "news" changed from a verb phrase to a noun phrase, indicating something recently heard. After the Song Dynasty, "News" basically solidified into a noun. After 19th century, As Wester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westerners used the Chinese word "news" to translate the word news, which had the concept of Western journalism. That "news" initially developed a new mean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news on the basis of its inherent meaning. The word "Da" was later introduced into Japan. With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words, this new meaning of "News" has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by people, and has become a modern professional term for "news reported by newspapers, radio stations and other media."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编号:108ZD117) 三江学院国家特色专业新闻学建设项目(编号:TS1145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尚全;“敦煌菩萨”竺法护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J];敦煌学辑刊;2004年01期
2 焦中栋;;“新闻”一词首次出现时间新考——兼论“新闻”词义的历史演进[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3 孔正毅;;“新闻”一词的出现及其内涵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09年09期
4 牛角;古代“新闻”辨义─—古代新闻、传播概念的训诂研究之一[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姚福申;;唐代孙处玄使用“新闻”一语的考辨[J];新闻大学;1989年01期
6 笪开源;“新闻”词源重考[J];新闻知识;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中栋;;“新闻”一词首次出现时间新考——兼论“新闻”词义的历史演进[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2 孔正毅;;“新闻”一词的出现及其内涵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09年09期
3 王樊逸;;“新”旧之分 耳学之“闻”——中国古代“新闻”观的语义学再考[J];国际新闻界;2010年02期
4 张振宇;张西子;;自“名”而“动” 由“人”及“物”——中国古代“媒介”概念的意义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1年05期
5 孔正毅;陈晨;;明代“京报”考论[J];国际新闻界;2012年02期
6 王菡薇;;敦煌陈写本《佛说生经》残卷新探[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4期
7 何海巍;孔正毅;;关于明代的“京报”问题[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潘亚丽;;客观因素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比较竺法护和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J];海外英语;2012年05期
9 王惠民;;竺法护“世居敦煌”辨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王菡薇;;南朝写经与楷书[J];美术观察;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杨杉;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丽敏;竺法护译经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梁富国;竺法护与鸠摩罗什入华传教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张厚进;三至五世纪陆路西行求法僧人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淑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写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郝瑶;微博新闻的叙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华珍;汉日语言对比的训诂学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牛角;古代“新闻”辨义─—古代新闻、传播概念的训诂研究之一[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姚福申;;唐代孙处玄使用“新闻”一语的考辨[J];新闻大学;1989年01期
4 尹韵公;南宋都城临安的“卖朝报”与“消息子”及其他[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03期
5 李彬;评“古有新闻”的学科公设——兼论新闻的生成及内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萍;;“舍得”的成词过程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2 李艳;;“X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文学教育(下);2010年09期
3 池建海;;“知己”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4 姚小鹏;;“最不”的词汇化及其表义功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军;;“有(一)点儿”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1期
6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胡孝斌;;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共同作用——谈VV的句法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8 李文山;;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还有”——兼论共时材料中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9 杨青;;浅谈“因而”的成词过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1期
10 戴庆厦;;景颇语词汇化分析[J];民族语文;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张大鲲;孙乐;;ISCAS机器翻译和系统融合评测系统介绍[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龙从军;;藏语三音动词构词分析及自动识别方法[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韩士奇;闽南话 古中原活化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朱大木;切忌随意简化姓和名[N];社会科学报;2000年
5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由合至离:语言的类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寅威;“以为”的词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玉梅;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10 朱艳霞;现代汉语因果连词“X而”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02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0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