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本文选题:复合趋向补语 切入点:留学生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一、引言根据我长期以来学习汉语的经验和观察身边的同学学习汉语的实际情况,发现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出错频率最高的就是复合趋向补语语法,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印尼语不存在复合趋向补语。本文针对印尼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的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总结出了偏误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学习汉语的
[Abstract]:First, according to my experience in learning Chinese for a long time and observ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around me in learning Chinese, I find that the most frequent mistakes made by Indonesian students in learning Chinese are the compound trend complement grammar. The root cause of this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in Indonesian. This paper makes a related investigation on the use of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by Indonesian students,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error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To learn Chinese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重阳;现代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燕萍;;浅析现代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宋潇然;语序与篇章语法:英汉定语从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楚群;“因为”和“由于”差异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3 徐光烈;“因此”不只是个连词[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4 邓雨辉;;果标“因此”和“因而”的用法辨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5 王祖姝;试论连词“于是”的承接方式及其作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罗日新;关联词语分布态势及奥秘所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郑军;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概述[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8 王锡丽;“以致”与“以至”新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邢福义;姚双云;;连词“为此”论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10 程亚恒;陈慧;;连词“之所以”的有关问题[J];天中学刊;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幸江涛;留学生使用汉语复句的偏误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王佳毅;由“结果”连接的复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娴;;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2 孙冬惠;;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3 唐永宝;林源;;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关联词语偏误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陆跃伟;;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写作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5 王清丽;;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连词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0年24期
6 梁恩正;;留学生“好不容易”偏误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7 胡建刚;留学生使用句号逗号偏误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0期
8 林润宣;;留学生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郭丽;;留学生同音字习得情况简析——基于对24篇留学生作文语料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2期
10 刘红英;留学生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同强;;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授课教学探讨[A];2007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隋毅;车宏生;陈慧;;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庭深;丁晓慧;丛敬;牛犁;;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杨秀红;;巴基斯坦留学生生理学英语授课体会[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邓锦波;于东明;文曙光;;留学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全英文教学体会[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宏;;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特点与经验[A];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凌学岭;;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现状、结构分析和政策建议[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国刚;萧洪文;王继丰;李开荣;;在留学生解剖教学中开展学习指导的探索[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付承英;;针对留学生的教学特点提高全英文教学质量[A];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聿言;“留学娃娃”排队出国该喜还是该忧?[N];广西政协报;2005年
2 记者 陈志英;为留学生提供广阔创业平台[N];四川政协报;2003年
3 本刊记者 宋舒娟;巧用跳板 出国留学能省钱[N];成都日报;2006年
4 记者 庄云锋;面向海外学子的希望工程[N];济南日报;2006年
5 陈雍容;求职篇:网上学习职场ABC[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梅文;欢迎外国游人留学生[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王波 实习生 熊琦;丰台园尽显魅力[N];科技日报;2004年
8 丰镇平 梁莉;到中国,,学西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志强 王瑞华;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下)[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抒点晴;“海归”变“海待”不必怨天尤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Thea Sairine Wong(张赛英);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付玉萍;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高级阶段阅读眼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8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王洁;汉语中介语偏误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刚;初级留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特征和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2 刘书书;留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起来”表状态引申义习得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3 夏庆;外国留学生习得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4 土手美树;日本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郭子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D];吉林大学;2012年
6 贺一凡;外国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习得情况考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7 朴子姬;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8 陈晨;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陆芳;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琳婧;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应用考察及教学建议[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2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0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