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及方法论探究
本文选题:社会性别语言学 切入点:女性主义思潮 出处:《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人文社科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性别语言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成轨迹与西方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如影随形,并行不悖。从生理决定论到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再到社会性别建构论,直至社会性别语言学理论的确立,社会性别语言学经历了早期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中期的二元对立研究、后期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视觉的多元性别建构研究等不同发展时期,深受各种哲学思想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影响与驱策。
[Abstract]:As a new discipline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ocial gender linguistics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ts formation path is like a shadow of the three waves of western feminism and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theory of dominance, from physiological determinism to defect theory. From the theory of difference to the theory of social gender construction,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gender linguistics, social gender linguistics has gone through the early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udies, the middle of the dual opposition study. The postmodernist philosophical vision of the multi-sex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 deeply influenced and driven by various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对比研究”(项目编号:09BYY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金凤;语言性别理论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6期
2 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立平;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思潮述评[J];美国研究;1999年02期
4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1999年03期
5 赵蓉晖;语言与社会性别——俄语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6 施栋琴;;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7年05期
7 武继红;试析“行为集团”在性别语言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8 周民权;;当代俄罗斯社会性别语言学研究论略[J];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柯扬茜;个人习语与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高丙梁;蒋国东;;英语口语测试中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马莉莉;;“定位政治”——一种女权主义认识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韩阳;;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职业性别不平等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2期
5 隆利容;;英语教师课堂语言的性别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6 柳淑芬;;英语学术书评评价策略的性别语用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兰玉;;论语言性别差异与社会文化的互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钟雯;;语言的性别差异及其对跨性别交际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龙莺;;外语教学中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阎喜;;英语文学作品中性别话语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敏;中国参政、就业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吕洪艳;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史研究(1935-199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雨;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5 周莉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林小芳;当代台湾女性参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祥云;离婚诉讼话语中权力和亲密关系的性别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国凤;《红楼梦》与“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荣花;美国影视作品中性别语言特征的变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江疆;浅析美国妇女角色转变:1920-1960[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琪;以《六人行》为例探讨话轮转换的性别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石霖;俄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晓芳;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简·爱》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宋晓燕;从英语电影看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高方武;从语言的性别差异看《蝇王》的主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9 唐锋;[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刘辉;语言与性别关系阐释理论的重构及其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曹耘;北京话语音里的性别差异[J];汉语学习;1986年06期
2 冯江鸿;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J];外语研究;2003年02期
3 武继红;试析“行为集团”在性别语言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4 魏耀章;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丁凤;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现代外语;2004年01期
7 潘小燕;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胡明扬;北京话“女国音”调查(1987)[J];语文建设;1988年01期
9 张倩;年轻人日常会话中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刚,张秋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渊源和实质浅探[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李锡胤;转向:在别人还没注意时,先看出问题——就《语用学的哲学渊源》给作者的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3 吕周聚;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渊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4 朱章华;浅议语言结构、思维模式的哲学渊源及翻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李国祥;论《红楼梦》的哲学基础[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姜孟;Frege与语用学四大奠基理论——语用学的语言分析哲学渊源探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刘Xh;;浅析中国画空白的哲学渊源及其运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8 曹阳;;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女性文学史编撰的产生[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
9 曹阳;;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女性文学史编撰的问题[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10 周文革;;中国传统阐释学的哲学解读[J];求索;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肖凌;李焰;;叙事治疗的哲学渊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纪云西;黄贵华;陈国忠;刘熙荣;安晓霞;蒋历;;“象”思维的哲学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武俊;法律不是万能的[N];检察日报;2002年
2 顾明远;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刘武俊;重估萨维尼的价值[N];华夏时报;2002年
4 刘武俊;重估萨维尼的价值[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张寅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知科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笛;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靖娟;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理念[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苏福;行政相对人权利理论的反思和前瞻[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栾广娜;对当代美国妇女运动的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玉;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5 李玮;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顾强;建构主义观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8 叶正道;从理论与实践: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05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0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