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同一词语连用现象与拈连修辞格——从“人穷志不穷”谈起

发布时间:2018-03-13 06:59

  本文选题:同一词语连用 切入点:多义词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新术语"同一词语连用",侧重分析了其中多义词连用现象和拈连修辞格的联系与区别:多义词连用现象是一个词在一个句子中顺延连用的现象,这些用法是该词的固有用法;而拈连是指一个词被临时用来描述另外一类事物,新用法不是该词的固有用法。二者本质都是隐喻或转喻,可以统一到同一个连续统内。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new term "the same word conjunction" is proposed, whi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lysemous word conjunctions and the twisting rhetorical devices: the polysemy conjunct phenomenon is the phenomenon of a word being used sequentially in a sentence. These usages are the inherent uses of the word, while the nanny refers to the temporary use of one word to describe another kind of thing, and the new usage is not the inherent use of the word. Both are metaphorical or metonymy in nature and can be unified into the same continuum.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林;;论去及物化态及其类型学意义[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2 吴庚堂;;量词浮游的动因[J];当代语言学;2013年01期

3 王辰玲;;人际功能视角下英语小句中极的等级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张伯江;;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1期

5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6 沈家煊;;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现代外语;2012年01期

7 张冠芳;;论汉语的空间性与英语的时间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10期

8 王灿龙;;试论“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9 吴长安;;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J];中国语文;2012年01期

10 雷冬平;;“好+(X)个NP”的构成及语法化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焕香;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茉;现代汉语连词“而”的义项分析[D];北京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李佐丰;;试谈《左传》“日有食之”中的“有”[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3 袁毓林;李湘;曹宏;王健;;“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4 金立鑫;;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J];中国语文;2009年05期

5 龚波;;从假设句的否定形式看甲骨文中的“勿”、“_”与“不”、“弗”之别[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6 刁晏斌;李艳艳;;试论“有+单音节动素”式动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7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8 沈家煊;完权;;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J];语言研究;2009年02期

9 尚杰;;横向的逻辑与垂直的逻辑——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两种不同的思想制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刘利民;;先秦“辩者二十一事”的语言哲学解读[J];哲学研究;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u&;“旦日”注释商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裴志全;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张志强;多义词、文学翻译与翻译批评[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4 王霞;浅谈电力工业英语多义词的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何茂活;甘肃山丹方言中的同字形同源词[J];语文学刊;2005年09期

6 左婷婷;;英语多义词的传统和认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胡德义;;谈语境对多义词学习的重要性[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张羽;刘孟兰;;培养隐喻意识,促进多义词学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1期

9 徐琼;;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词一词多义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0期

10 徐琼;;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词一词多义的解释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梅;;多义词语法属性的地位与作用——兼论分立义项的语法标准[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2 康家珑;;一符多义的逻辑机制[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3 李盛;杨尔弘;;一种基于聚类的汉语词语知识的获取方法[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博;;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吴哲;;从多义词的义项切分看语义理论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夏立新;;谈多义词的词义辨析和处理[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董方峰;;认知范畴理论关照下多义词意义关系的研究——以汉语的“爬”字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罗雪莹;;多义词对熟练中-英双语者的心理表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炜;;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鞠建生;浅谈句子歧义及修改方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名与字的意义组合方式[N];联合日报;2008年

3 搜索引擎9238;搜索专家谈技巧[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4 马庆然;诊断病句十注意[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李歆;谈虚论实[N];山西日报;2000年

6 中国中医科学院 余瀛鳌;杂谈“明医”[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王本华;以新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N];光明日报;2000年

9 周玉文;用词不当麻烦来[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明化;动感新语言[N];大众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冯敏萱;论汉英平行语料的平行处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晨;中国EFL学习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词汇歧义的认知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彭达池;《黄帝内经》注释与大型辞书编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高肃秦;阿拉伯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晓鹏;甲骨刻辞义位归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瑞杰;多义词对阅读理解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2 符晶;三岁前汉语儿童多义词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丽霞;从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对汉字“过”的个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朱炜;试论多义词的认知理据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天伟;多义词语用充实问题的词汇语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罗良勤;外向型汉英词典中多义词的义项划分与分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黄闽芳;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启示[D];华侨大学;2008年

8 岑泽丽;义项词及其教学状态的调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璇;词汇关系的典型效应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薛丽娜;俄语中表示饮食称名词汇的转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5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05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