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苗语形容词在词类中的地位
本文选题:黔东苗语 切入点:形容词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黔东苗语形容词和动词的形态和句法特征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互相容纳,并不排斥,可以合并为一类,称之为谓词。因此苗语的主要词类格局是体词和谓词两大类,苗语应该属于形-动不分类型的语言。
[Abstract]: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in the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adjectives and verbs in Miao dialect of eastern Guizhou. They contain each other and do not repel each other, so they can be combined into a class called predicates, so the main part of speech pattern of Miao dialect is the two categories of body words and predicates. Miao language should belong to the language of form-movement regardless of type.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H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炳泽;黔东苗语动词的音节与形态[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S1期
2 罗安源;;苗语句法成分的可移动性[J];民族语文;1987年03期
3 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年05期
4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5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6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0年05期
7 罗安源;;苗语(湘西方言)的“谓——主”结构[J];语言研究;1983年01期
8 张永祥;曹翠云;;黔东苗语的谓_2—体结构[J];语言研究;1984年02期
9 余金枝;;湘西苗语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形容词+名词”结构分析[J];语言研究;2009年01期
10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吴福祥;覃凤余;;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付博;反义形容词有无标记与二语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ames D.McCawley ,张伯江;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2 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J];方言;1993年02期
3 李炳泽;黔东苗语词的重迭[J];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03期
4 罗安源;;贵州松桃苗话的冠词[J];民族语文;1980年04期
5 罗安源;;苗语句法成分的可移动性[J];民族语文;1987年03期
6 徐世璇;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J];民族语文;1996年03期
7 莫彭龄 ,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8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10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勤;熊建国;;实词研究新论:M. Baker(2003)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9期
2 林明华;越语短语与句子分析[J];现代外语;1990年04期
3 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年05期
4 Johnny;;南丁格尔——持灯的护士[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2003年23期
5 祁宗海;;谈形容词和副词作后置定语的现象及其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8年01期
6 陈治安;;英语形容词的后置修饰语[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S1期
7 宋玉柱;;谈“着呢”及其分辨[J];思维与智慧;1989年01期
8 郑学武;试谈“副+名”短语[J];阅读与写作;2002年11期
9 王e,
本文编号:1633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3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