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认知视角下的构式隐喻理论研究
本文选题:构式隐喻 切入点:系统功能语言学 出处:《外语教学》2013年05期
【摘要】:本文在功能—认知视角下探讨构式隐喻理论框架。该隐喻理论框架整合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将隐喻识别为小句构式,强调隐喻的产生机制是经验域或表征方式的映射和整合。构式隐喻理论框架的提出有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隐喻理论模式,用于各种隐喻现象的系统描述和分析,从而融合隐喻的意义和形式层面研究,探索新的隐喻研究思路。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structional metaphor from a functional-cognitive perspective.The metaphorical framework integrat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identifies metaphor as clause construction emphasizing that the mechanism of metaphor generation is the mapping and integration of empirical domain or representation.The framework of constructive metaphor theory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a unified metaphorical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ystematic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various metaphorical phenomena so as to fuse 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and formal level of metaphor and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metaphor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系统功能语言学新及物性模式下的隐喻研究”(项目编号:13WYC03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功能—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项目编号:FRF-BR-13-011)和“英语心理过程小句中的隐喻系统研究”(项目编号:FRF-BR-10-011A)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2 胡壮麟!100871;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3 柴同文;;存在句中的概念隐喻——基于SFG及物性新模式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彭宣维;;试论主语及主语结构的概念形式特征[J];中国外语;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绪慧;语法隐喻下名词化的简化与衔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王翠莲;张红霞;;教学课堂的隐喻化尝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刘珍;;隐喻认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何兰;;隐喻理论与篇章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贾雨;张发祥;;隐喻与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高玉燕;江琼;;英汉语中有关“吃”和“颜色”的隐喻对比[J];才智;2010年15期
8 刘珍;;隐喻认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9 李媛霞;;隐喻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分层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梁楹;;语法隐喻视角下的新闻社论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林芳;;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彭昌柳;;英汉人际语法隐喻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佳;;汉译英时政语篇中的动词名词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卜玉坤;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国玲;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黎明;中英文经济新闻语篇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俏;英汉“恐惧”隐喻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丽;关于隐喻表现中译日的考察[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5 刘慧琳;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熹妮;概念隐喻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莉;话语中情态的语域制约[D];东华大学;2011年
8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晓英;广告英语语言中语法隐喻的分析与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10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束定芳;略论外语词汇教学的基本特点与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1995年01期
2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4 陈脑冲;论“主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4期
5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6 束定芳!200083;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7 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9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频;;论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连贯解释的互补性[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2 马书东;;语言的镜机制与认知语言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孙丰果;;话语分析整合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龚玲莉;;英语语言学中的名化现象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2期
5 惠长征;;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0期
6 米春;;概念合成理论与语篇连贯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马绯t,
本文编号:1717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