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丰仡佬语连动结构的词汇化
本文选题:连动结构 切入点:词汇化 出处:《民族语文》2011年04期
【摘要】:词汇化是指词的句法组合到词汇形式(包括习语)的发展过程,而连动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这一过程得以发生的最佳句法环境。本文试分析红丰仡佬语连动结构中一些词汇化现象及其动因。
[Abstract]:Lexic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syntactic combination of words to lexical forms (including idioms)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njunctive structure determines that it is the best syntactic environment in which this process can take plac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some lexicalization phenomena and their motivations in the continuous structure of Gelo language in Hongfeng.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0460475)的资助
【分类号】:H2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2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3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强调转折功能探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方环海;刘继磊;赵鸣;;“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3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牛顺心;;普通话中致使词的三个语法化阶段[J];社会科学家;2007年03期
5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6 唐子恒;也谈汉语词复音化的原因[J];文史哲;2004年06期
7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张治;“所以”凝固成词的途径——由介词结构到连词的过程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占山;李如龙;;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8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娜;“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肖任飞;非疑问用法的“什么”及其相关格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彦琳;“俩”的多角度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邢相文;现代汉语起点介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王蕊;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红梅;汉语线性表达中的层级关系标记[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7 王丹;典故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林君峰;现代汉语派生构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谭惠敏;“不得不”与“不能不”的辨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卫清;表空间方向的“V着”类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3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4 董秀芳;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6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7 尹世超;动词直接作定语与名词中心语的类[J];语文研究;2002年02期
8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9 徐丹;;谈“破”——汉语某些动词的类型转变[J];中国语文;2005年04期
10 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峥;;“随从”的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2 王天佑;;“宁可”的词汇化[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3 邵悦;;“因此”的词汇化过程及成因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4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5 王峤;柴雪松;;动宾式双音结构即动宾式“离合词”离析动因的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6 孙茂恒;;“大不了”的词汇化及其词典释义探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毛向樱;;“所有”的词汇化过程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曾剑;;《孟子》的特殊动词结构例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9 张小会;;网络新语“X+的说”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10 张晓涛;邹学慧;;论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张大鲲;孙乐;;ISCAS机器翻译和系统融合评测系统介绍[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龙从军;;藏语三音动词构词分析及自动识别方法[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由合至离:语言的类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4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亓翠云;英汉连动结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沛;现代汉语连动结构间“来”“去”使用情况之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寅威;“以为”的词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8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