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中的隐喻及隐喻能力
本文选题:隐喻 切入点:隐喻能力 出处:《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思维的元方式,是连接语言和思维的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由于隐喻主要是由语言来表达的,所以隐喻与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隐喻体现文化的普遍性、差异性、融合性及独创性,还具有反映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培养隐喻能力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帮助学习者建立目的语的认知框架和培养跨文化意识来培养他们理解和表达隐喻的能力。
[Abstract]: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 but also a meta-way of human thinking. It is a typical cognitive process connecting language and thinking.Because metaphor is mainly expressed by language, metaphor and culture are inextricably related. Metaphor embodies the universality, difference, fusion and originality of culture, and also reflects the values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Develop the fun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can help learners to establish cognitive framework of target language and develop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metaphor.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宁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宁夏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小安;论隐喻的跨社会文化背景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7 贾玉娟;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相悖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朱德发,温奉桥;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9 张庆盈,刘西锋;隐喻的认知结构与跨文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张京菁;隐喻在词汇系统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王治敏;俞士汶;;n-n三字隐喻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琼;日常语言的典型效应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道华;英汉隐喻操作认识分析[D];安徽大学;2004年
3 万舫;希腊罗马神话在俄语中的反映[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欧阳红霞;论隐喻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5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厌舒;隐喻与文化——关于美国当代政治隐喻和经济隐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昱娜;经济类英文期刊中隐喻理解的有效途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9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10 王今;[D];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3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J];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4 陈勇;浅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J];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雪娟;;隐喻认知与词义演变[J];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2 陈道明;从习语的可分析性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能力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熊锟;;论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李红月;;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隐喻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5 张亚冰;;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阐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蓉;张丽;;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李贵垓;;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0期
8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9 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9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逯红梅;篇章理解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8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