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语式是一种句法连动式
本文选题:兼语式 + 句法连动式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从小句结合入手,通过变换分析法说明为什么兼语式应是一种句法连动式,并以此解释兼语式中V1的语法化及其它形式特征。我们认为,汉语中存在S(Sam e)S(Sub ject)和D(D instinct)S(Sub ject)两种句法连动式,两种连动式之间存在过渡区域。汉语是一种连动型语言,连动式是汉语的类型学特点之一。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mall sentences , and explains why the combination style should be a syntactical linkage and explain the grammatical and other forms of the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 We believe that there are two syntactic linkage between S ( Subject ) and D ( D ) S ( Sub ject ) in Chinese , and there is a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linkage . The Chinese is a linkage type language , and the linkage is one of the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的使动范式”(项目编号:05CYY011)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冬梅;;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J];中国语文;2003年04期
2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秀艳;;藏汉语偏正短语语序之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李晋霞;;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朝涛;中文问答系统中的句型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1842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4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