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试论“迅雷不及掩耳”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5-11 06:29

  本文选题:俗语 + 迅雷不及掩耳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俗语"迅雷不及掩耳"在历史上还有其他多种变化形式,其中"疾雷不及掩耳"最常见,后者主要用于史书中的战争描写,而前者的使用更为广泛。这一俗语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句式变化和字词替换两类演变方式,但主要是字词替换。通过对其各种变化形式的比较可知,记忆规律和认知心理决定了该俗语以六字为基本模式,而意义的常用性和单一性是"迅雷不及掩耳"成为最终形式的根本原因。
[Abstract]:As the saying goes, there are many other forms of change in history, among which, "rapid thunder cannot cover ears" is the most common one. The latter is mainly used in the description of war in historical books, and the former is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this proverb, there are two kinds of evolutional modes: sentence pattern change and word replacement, but mainly word replace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its various forms of chang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ules of memory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determine the basic pattern of six characters, and the common use and singularity of meaning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final form.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分类号】:H13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阚绪良;《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7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8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9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萍;张华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4 王勇茂;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若干问题[D];西北大学;2000年

5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庆纪;幻术母题与明清通俗小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伟;卢照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祝小惠;《金匮要略》脉学的整理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刘湘兰;崇高·优美·滑稽[D];湘潭大学;2002年

10 薛永刚;《说文解字》小篆异体字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伟;;简析度量衡单位在俗语中的存在原因[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刘万勤;;“八字没一撇”的由来[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2年02期

3 ;“无度”不是“无毒”[J];河北科技图苑;2011年02期

4 祝嘉琳;;但丁的俗语观与语言的辩证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李艳秋;;韩国语和汉语中和龙相关的熟语的对比[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王海静;;俗语语料库与语典编纂相关问题的思考[J];辞书研究;2011年04期

7 赵辉;;汉英韩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分析比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8期

8 封晨;;汉语成语的类型及可译性研究[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9 高全;;广告语仿拟现象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10 文敏;;浅谈黎族的语言与崇拜[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温端政;王海静;;论“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建设中的相关问题[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OI卢文字资料综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3 徐时仪;;略论汉语文白转型与平民意识[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黄建华;;箴言类词典中的文化差异管窥[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之伟;;谈歇后语及其修辞、语法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张铉;;《字宝》释疑[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杨雅丽;;释“佴之蚕食”——兼释“O}”与“次”[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8 何霞;;从习语类词典来看西方文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泽宇;趣谈古代法律制度对俗语的影响[N];江苏经济报;2010年

2 温端政;山西社科院试建“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方成;俗话的幽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兰卡才让;浅析藏族谚语翻译中的几个问题[N];黄南报;2007年

5 王国林;生造词语何时休[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6 李阳;民俗语言学:在发展与探索中前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吴靛初;“老婆讨勿着,坏过吃错药”及其他[N];闽西日报;2005年

8 徐时仪 肖燕;“杜撰”的语源[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刘恒友;“祸”岂能“从口入”?[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钱亦蕉;保护上海文化基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婕;韩中常用俗语的文化语言学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2 李亭美;中韩俗语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蔡璐;汉葡俗语的对比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陈茜;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英汉俗语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江英;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的俗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孙月;俗语在熟语中的定位及其特征[D];河北大学;2006年

7 魏爽;汉语俗语修辞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兵;韩中与“狗”相关的俗语,,成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尹舒;传递精义之道试论隐义俗语的异化翻译策略[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军;韩中动物俗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72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72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9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