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汉恭维应答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恭维应答 + 言语行为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摘要】:本文采用会话完形测试和访谈法,考察了中国学生英、汉恭维应答策略的特点并将之与Chen Rong(1993)所研究的中、美学生汉、英应答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以考查中国学生应答策略之不同。研究发现:学生应对英、汉恭维的首选策略均为欣然"接受"而非"拒绝;"学生的汉语应答表达丰富,策略类型多样且分布相对均匀;但其英文应答模式单一,存在过度使用"接受"策略的现象,而且在其英语语言表达方面呈现出中介语变化的特征。据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的视角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Abstract]:By using the conversational Gestalt test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udents' compli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onse strategies studied by Chen Rongwei 1993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 response strateg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ferred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to respond to complimen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accept" rather than "refuse"; "students' Chinese responses are rich in expression, diverse in types and relatively uniform in distribution; however, the English response model is single. There is overuse of "acceptance" strategy, and the inter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rlanguage change in English language express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2 段成钢;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燕,邸爱英,陈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一项对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钱乐奕,郑玲;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之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栾晓虹;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朱丹梅;美国英语与美国人的时间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黄先进,贾燕梅;民族、群体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胡胜高;性别语言差异与言语交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灵;;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许玉军;;从礼貌准则看汉英语言文化的语用差异和对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陈立珍;;跨文化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与英汉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彭菲;;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金金;;由“谢谢”的使用谈语言与文化教学[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2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刘敏;以言致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汉语思维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调查[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3 沈继诚;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林峰;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姜春霞;汉英称谓语对比与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6 李建红;奈达理论和旅游资料英语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7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8 袁凌燕;英汉文化负载词(组):意义差异分析及其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侯瑞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萍;[D];苏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爱先;美国英语称赞回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袁冰;;“恭维”言语行为成功实施问题探讨[J];云南电大学报;2011年02期
2 李少彦;;口译中超语言信息探析[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3 周丹;;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瞧秀梅;王海芬;;言语与情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韩晓;;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与译本研究——一个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杨晓;;“言外之意”的理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7 周佳;;浅析礼貌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赵刚;贾琦;;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分析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4期
9 杨双;;语用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10 吴剑峰;;从言语行为到文体类型——汉语言说动词转指现象的认知分析[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娅;;《等待老左》——令人共鸣的戏剧语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杨曙光;游离在城乡之间[N];农民日报;2003年
4 王伟;心理为啥影响药效[N];民族医药报;2007年
5 冯骥才;年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罗建湖;您做好服药心理准备了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师、法理学博士 程朝阳;西方古典修辞技巧与我国的法庭调解语言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田永胜;“针眼”中的世人百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云南大理州人民医院 秦红群;心理影响药效[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山西省晋中学院文学院 郝秀文;语文不只是有趣[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圣鹤;日语“贬损”言语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梅;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同;《新实用汉语课本》言语行为分布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4 田进宝;俄语安慰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潘自意;中美学生汉语直接抱怨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杰;探析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亚琳;从拒绝言语行为反观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琰;美国中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静;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汪婷婷;英语灾难新闻报道的语用学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3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2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