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张谷若先生的翻译成就
本文选题:中国翻译 + 哈代 ; 参考:《兰台世界》2013年22期
【摘要】:正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教授。张谷若一生从事英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翻译工作,以治学严谨执著、做人正直厚朴而备受尊敬,因成功翻译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以及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等著称,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得当,成为高等院校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也反映出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
[Abstract]:Zhang Guzhou-ruodong 1903-1994, the original name of Zhang Enyu, Shandong Yantai,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Zhang Gu-ruo engaged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all his life. He was respected for his rigorous and persistent study, his integrity and simplicity. Famous for his successful translation of Hardy'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Jude of the unknown, returning Home,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Shakespeare's Venus and Aduni, etc., whose translations are faithful and refined and well annotated. To become a model for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reflects h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nature.
【作者单位】: 西京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韩子满;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刘晓红;;试论张谷若的翻译观——“地道的译文”[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孙迎春;;张谷若与“适应”、“选择”[J];上海翻译;2009年04期
4 辜正坤;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辩——序孙迎春教授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5 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慧;翻译家张谷若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仰少博;目的论观照下的张谷若汉译《德伯家的苔丝》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静;;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余丽君;;论形式的艺术张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吴来安;;文学翻译策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昌宗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译文读者主体性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唐美华;;张谷若及其译本《还乡》文献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黄玉霞;;翻译策略选择的动态顺应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吕玉勇;;试论归化异化研究重心的转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程松波;;浅谈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9 张传彪;黄荣生;;“异化”,但不是“异味”[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10 郭秋香;;翻译方法论中的三组概念透视[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余锋;;翻译标准的动态特征和原文差异性的保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山青;;文化的焦点,后现代的视角:2000年以来我国异化和归化研究综述[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山青;;文化构建语境下归化与异化的共存[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谊;;《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熟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的运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王正;翻译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7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王伟;现代汉语欧化与翻译策略之综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异化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姜艳萍;从文化角度论杨必《名利场》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方方;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郝洁;得意莫忘形[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吴孝刚;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付丽;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杂合性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贾荔芳;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唐喜庆;从《论语》三个英译本的不同特点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戴祥萍;归化与异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世燕;;《德伯家的苔丝》不同译本评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喻锋平;董闽花;;谈目的论中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林万平;《苔丝》及其汉译本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孙演玉;;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角度看张译本《德伯家的苔丝》[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张革承;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文评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白玉红;;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问题探讨——兼评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中译本中的翻译补偿[J];考试周刊;2009年07期
9 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10 杨建清;;也谈归化与异化——以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本节选为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小君;论形象思维与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2 李德凤;胡牧;;翻译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1980-2006)(上)[J];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02期
3 刘国波;;傅雷翻译思想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年01期
5 ;第二十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审工作报告[J];中国翻译;2009年06期
6 纪太平;利用各种译文,把握好翻译教学环节[J];外语研究;1999年01期
7 ;信息广角[J];中国翻译;2006年04期
8 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廖红;;梁实秋与徐志摩翻译思想之比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沈叙伦;试谈文化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力是;;迎接中国翻译的春天[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俊峰;潘智丹;;MTI教育: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契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指导单位介绍[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附录2:2009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报道[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中国翻译行业规范化之路初探[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友义;;社会需要专业型、复合型和实用型翻译人才——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上的讲话[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范立祥;;瞿秋白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8 于德英;;中西译论比较:在异同间寻求文化对话互动的空间——兼论勒菲弗尔的“中西翻译思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永红;;文化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何刚强;;知行并举,技道双进——MTI教学与教材编撰理念谈[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启雯 陈静;中国翻译60年:与文明同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蔚蓝;中国翻译历史的寻绎和综括[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记者 全晓书 樊曦 郭丽琨 全晓书;中国翻译:差错“俯拾皆是”[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吴长亮 本报记者 谭新政;中国翻译拥抱“铂金岁月”[N];解放日报;2005年
5 记者 姜小玲;懂英语的不少,好翻译却不多[N];解放日报;2006年
6 吴月辉;中国翻译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杨琳桦;译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缪哲;谁实为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唐瑾;《中国翻译通史》演绎翻译三千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10 马勇;先人的学术资源[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王晓凤;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袁斌业;翻译报国,译随境变:马君武的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蒋童;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芳;中国翻译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胡铁江;翻译教学中美学意识的培养[D];中南大学;2010年
3 吴茜雯;本地化翻译教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任雪清;变译理论与翻译教学[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周丹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的提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凤君;美学视角[D];中南大学;2007年
7 郑昱霞;梁启超翻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丁岚;实况式翻译教学法[D];广西大学;2004年
9 张晓;沈苏儒的翻译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常晓华;神似还是形似[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0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4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