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标记词“的”的隐现与位置看汉语前加词的性质

发布时间:2018-05-28 10:23

  本文选题:标记词 + “的”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摘要】:前加词在指称性与修饰性动词前,不带"的"的均须分析为状语,附加"的"只能认定为定语。借助于"的",前加词是作状语还是定语及其在词性上是副词还是区别词都能互相转换。另外,其后"的"与"地"的分工也并非都界限分明。前加词的状、定分布与副、区转类并没分化出不同的义项,表明实副词与区别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兼类,而是同一上位词的不同下位小类。标记词"的"的隐现与位置对充当状、定的形容词只能划分成分而不能区分词类,间接证明实副词与区别词的功能差别只是同一词类的两种不同功能。既然实副词与区别词同属一类,那么,目前归入"副词"的表示词汇义的实副词理应退出,与区别词一起合并成一类前加词。
[Abstract]:The antecedents must be analyzed as adverbials before referential and modified verbs, and the appended "can only be identified as attributives." With the aid of "the", whether the prefix is an adverbial or an attributive and whether it is an adverb or a distinguishing word in terms of part of speech can be converted to each other. In addition,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land" and "land" is not always distinct. The characters, definite distribution and auxiliary of the words before the addition do not differentiate into different meaning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al adverbs and the distinguishing words are not the two categories in the strict sense, but the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of the same upper word. The occult and position pairs of marked words act as characters, and definite adjectives can only be divided into components but not parts of speech, which indirectly proves that the func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real adverbs and differentiating words is only two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same part of speech. Since the real adverbs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as the differentiating words, the actual adverbs which are classified as "adverbs" should withdraw and merge with the differentiating words to form a kind of pre-additive word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YY048)“近30年来汉语虚词的发展变化及其演化趋势研究” 上海市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06BYY006)“语法化理论与汉语虚词的发展与演化”的专题成果之一 上海市重点学科三期“汉语言文字学(S30402)”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一飞;现代汉语实义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素玲;现代汉语区别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脱傲;;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彭湃,彭爽;“每每”与“往往”、“常常”[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徐枢;谭景春;;关于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8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9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10 齐沪扬;张秋杭;;“是……的”句研究述评[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明莹;;中级学生副词习得情况考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郝丽萍;昝红英;张坤丽;范明;;面向机器识别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法规则问题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瑞朋;;被字句跨标点句共享[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于红岩;《元曲选》状态形容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刁晏斌;虚义动词论[D];南开大学;2004年

10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2 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白雁南;浅谈《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的特点和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廖强;《韩非子》否定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祁峰;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厉霁隽;“真”和“真的”论析——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其语法化过程和机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延边大学;2003年

9 盛丽春;或然语气副词“大概”、“也许”和“恐怕”的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10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3 宋玲艳;现代汉语新词语浅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6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7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8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9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词类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小溪;现代汉语非时地名词作状语微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李泉;;“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燕华;新兴区别词的语义认证及其产生发展规律[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邹海清;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葛婷;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佑;;“宁可”的词汇化[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2 管志斌;;比喻辞格的认知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樊彩霞;;通过“除了”句式透视英汉语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何丽萍;;焦点标记“是”与“连……都/也”句法位置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喻禾;;论比喻句中的焦点标记词“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海平;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冯文贺;汉语连词及其相关结构的依存分析[D];武汉大学;2011年

5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孙肇春;汉语事体结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承;汉语反预期标记词习得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2011年

2 裴雨来;“的”格式、“对”格式与语句停延间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卓蔚;“X们的Y”中“的”的隐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敏;汉语焦点标记词“甚至”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徐景宜;话题标记“关于”、“对于”、“至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闫晶淼;《颜氏家训》句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新伟;“又A又B”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仇栖锋;有关汉语焦点研究的几个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海英;浅说状语和“而”[D];河南大学;2005年

10 袁从润;现代汉语强调方式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6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46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