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研究述略
本文选题:现代汉语 + 评价系统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并概括语言学中"评价"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个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具有层级性的现代汉语评价系统,并归纳其特点。从系统的视角出发,对以往汉语评价研究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述评。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and generaliz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valuation" in linguistics, and on this basis, outlines a hierarchical modern Chinese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ing form and meaning,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inese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研究”(项目编号:WYM09041) 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语体动因对汉语评价性句式及语篇的塑造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JYB2077)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力;略说汉语主观量——以副词“才”、“就”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3 田宏梅;;利用汉语语料库研究词语搭配——以“有点”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5 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6 刘娅琼;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年03期
7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8 张谊生;;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J];中国语文;2006年02期
9 宗世海;叶花;;广告对抗的语用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杨树森;;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性[J];中国语文;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家胜;现代俄语中的评价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立英;关于“及物性”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司富珍;;链式事件结构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7 邹韶华;;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二题[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8 曹德和;;“规范度评价以什么为根据”再论——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谈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赵洁;新时期俄罗斯报刊政论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王弘宇;“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陈丽萍;法律语汇中的两栖词语[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高增霞;疑问祈使句[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9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10 朱彦;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与词素义的提示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3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刘钦荣;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6 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7 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8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9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10 刘钦荣;询问句特有的表达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邵敬敏;;“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铁川;;用“物质过程”评价价值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S3期
2 刘世铸;;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评价意义构型研究[J];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3 王p,
本文编号:1948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4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