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

发布时间:2018-06-15 04:29

  本文选题:语气 + 情态 ; 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汉语语法分析中的语气概念来源复杂,与mood、sentence type、modality这三个英语语法概念都有一定关系。实际上mood是通过形态句法手段来表示说话者表述话语方式的句法范畴,sentence type是通过多种句法手段来表示句子用途的交际功能范畴,而modality则是通过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来表示说话者针对命题所做主观判断的语义范畴。为了厘清汉语语气概念的内涵,须打破汉语语气、句子功能类型和句末助词三者一一对应并循环论证的传统,分别处理。语气是基于词汇句法等多种手段的句法概念,情态是基于逻辑认知的语义概念,句子功能是基于用途的功能概念,口气是基于情感态度的语用概念。汉语的语气是说话者表述话语的方式,可分为与mood对应的直陈、祈使和虚拟三种类型。
[Abstract]:The origin of modal concepts in Chinese grammatical analysis is complex,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hree grammatical concepts of mood-sentence type / modality. In fact, mood is a syntactic category that expresses the speaker's way of expressing utterance through morphologic and syntactic means. Sentence type is a communicative functional category which expresses the purpose of a sentence by a variety of syntactic means. Modality, on the other hand, represents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judgment on propositions through modal verbs or modal adverb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ood, we must break the tradition of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and circular argumentation among Chinese mood, sentence function type and sentence terminal auxiliary, and deal with them separately. Mood is a syntactic concept based on lexical syntax, modal is a semantic concept based on logical cognition, sentence function is a functional concept based on purpose, and speech is a pragmatic concept based on affective attitude. The mood of Chinese is the way for the speaker to express the utteranc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direct expression, imperative and fictitiou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基金】:香港理工大学研究项目“Sentence-final particles in Chinese—A cross-dialect study of their functions and properties"(G-U92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角色关系及其语言体现"(GD10CWW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1JYB2030) 暨南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状位述宾短语的句法语义研究”(50625044)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薇;李小军;;也谈语气和语气词——兼与孟子敏先生商榷[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3 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4 张云秋;现代汉语口气问题初探[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5 孙汝建;句末语气词的四种语用功能[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孙鸿仁,王先寅;英语虚拟语式时态意义探讨[J];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7 邵京;语言差别与思维差异——汉英反事实假设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8 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9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10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5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林秀艳;;藏汉语偏正短语语序之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岳方遂;论语气三角和句末点号[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张德岁;;话语标记“你想”的成因及其语用修辞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2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3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年03期

4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5 何桂金;论英语动词的语法体系——评《新编英语语法》修订本[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3期

6 贺阳 ,劲松;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7 黄国营;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J];语言研究;1994年01期

8 项梦冰;连城方言的话题句[J];语言研究;1998年01期

9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10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艳;;法庭被告反驳语的动态探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周璇;;插入语“要不然”和“这样吧”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3 梅寒;;你可曾像她那样爱[J];少年文摘;2011年07期

4 崔小云;;对《傲慢与偏见》第十九章之人际功能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5 张娟;张发祥;;汉语药品广告的人际意义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宏达;王晓玲;;奥巴马感恩节致辞的人际功能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陈平;;论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点[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胡明;;从「たい」看语气与人称限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9 魏琼;;基于人际功能的语篇分析——以《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金中;;《苏轼诗选》和《苏轼词选》中的标点符号使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莹莹;朱维彬;;基于新闻言语数据库的语气标注及其韵律特征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梁志坚;;礼貌原则与外贸英语函电的语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4年

3 赵明慧;;再谈“在+NP+VP”及相关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怀飞;;浅议《综合英语》课文注释的准确与规范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苏妮娜;;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手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章雪苓;;由“语气”看传统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的异同[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谢文娟;;从辛笛诗的声音看新诗的抒情策略[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艺娜;;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情态表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黄静怡;何畏;柴浩;王伟;陈炜;沈模卫;;正常人格特质对人格障碍功能类型的预测[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应潭;;用事态概念概括传统情态与时态的研究[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胜寒;从“斑鸠的故事”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王建生;微软终于喘了口气[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布什信收悉,普京说给俄美带来希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记者  赵江山;央行语气和缓 加息时机待选[N];经济参考报;2006年

6 新华社记者 万一 李亚红;为国家留下记忆[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晓;爱心和执著感动深圳人[N];深圳特区报;2008年

8 郑实;小嘴不停黑白难辨[N];中国邮政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静媛 念红梅;日企业界“松了一口气”[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徐蒙;重生之路通向美好未来[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司罗红;句子功能的线性实例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7 曾常年;现代汉语因果句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丽春;或然语气副词“大概”、“也许”和“恐怕”的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2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艳平;毕业典礼演讲词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海萍;从功能语法角度论霍克思译本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浩;美国国情咨文中语气和情态的人际意义[D];外交学院;2008年

6 陈洁鹆;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研究企业简介英译人际元功能的实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周佩虹;从语篇分析角度浅谈英文广告标题的翻译[D];暨南大学;2008年

8 魏红;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人际意义的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曾玉华;中英文招聘广告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鎏;英语书面化妆品广告中的人际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0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20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