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间性”视角论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 演讲要素 ; 参考:《新闻爱好者》2011年06期
【摘要】:演讲者和听众是演讲过程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演讲矛盾统一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传统视角把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看做主客体关系,造成两者地位不平等,无法充分调动听众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演讲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文试图从主体间性的视角,重新阐释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以此促进演讲活动更好地开展。
[Abstract]:Speaker and audience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speech,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wo aspects in the unity of speech contradiction.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reg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which results in the unequal status of the two, which can not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audience, thus hinder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speech activi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eech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01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6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7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8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10 盛冰;社会资本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曹海浪;论网络道德主体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易艳;关于网络伦理规范建构的若干问题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林松访;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民强;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何雪莲;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媛媛;苗丽丽;;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看中国历史上的佛经翻译[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2 王文斌;;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3 吴子兴;;阅读交往中主体间性的建构[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杨琴;;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论译者的主体性[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黄沛真;;论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卓玲;;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翻译研究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1期
7 宋燕;;翻译的主体与主体间性[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尹富林;张志芳;;从古代佛经翻译看译者的主体间性[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黄振定;;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10 孙际惠;;翻译目的论的理性反思[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022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2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