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印度人社群研究——以印度人社群语言状况为例
本文选题:马来西亚 + 印度人 ; 参考:《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社群来自印度,以淡米尔语言群占大多数。印裔族群的内部差异相当大,可以从语言、宗教、社会地位、教育、种姓分别开来;也依来源地分成两大阶层:一为来自印度东南部的穷困劳工,二为来自斯里兰卡受教育懂英语的淡米尔人。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实地调查马来西亚老中青3个不同年龄层的印裔,探讨印裔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现,不论在社会或家庭里,马来西亚印裔的常用语言是淡米尔语,其次为英语和马来语。但淡米尔语的使用在逐代减少,而英语有慢慢取代淡米尔语的趋势。在政经文教条件的影响下,印裔族群语言态度开始改变,要维持淡米尔语为主的语言,情况并不乐观。
[Abstract]:The Indian community in Malaysia comes from India, dominated by the Tamil language group.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Indian ethnic group, which can be separated from language, religion, social status, education, and caste. They are also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ir origin: one is poor labor from southeastern India. The second is from Sri Lanka educated to understand English Tamil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this paper makes a field survey of the Indian people of three different ages in Malaysia, and discusses the language problems of the Indian peopl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ommon language of Malaysian Indian in society and family is Tamil, followed by English and Malay. But the use of Tamil is decreasing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English is slowly replacing Tami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nditions, the language attitude of the Indian ethnic group began to change, and the situation was not optimistic to maintain the Tamil language.
【作者单位】: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学院;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英明;;马来西亚种族政治下的华人与印度人社会[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01期
2 罗圣荣;汪爱平;;英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亚的印度人移民[J];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罗圣荣;;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由来及其困境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8年04期
2 阮金之;;民主转型环境下的当代马来西亚印度人族群抗争运动[J];东南亚研究;2010年02期
3 何平;;东南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02期
4 罗圣荣;汪爱平;;英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亚的印度人移民[J];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5 石沧金;;马来西亚印度人的政治参与简析[J];世界民族;2009年02期
6 罗圣荣;;马来西亚印度人的处境——兼谈马来西亚的不平等民族政策[J];世界民族;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庞卫东;新马分离与合并研究:1945-1965[D];厦门大学;2009年
2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雷;马来西亚族群政策演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刘为胜;二战前英属马来亚马华隔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宏飞;;英属马来亚种植园的印度劳工(1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J];东南亚纵横;2006年03期
2 王士录;东南亚印度人概论[J];东南亚研究;1988年03期
3 梁英明;;马来西亚种族政治下的华人与印度人社会[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01期
4 郭威白;马来亚中国人在v|展当地}摷弥械淖饔肹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根元,夏中华;语言能力及其分化——第二轮“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一[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梅晓宇;语言能力与外语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2期
3 李振东,张丽梅;人类失去语言能力的差异性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戴曼纯;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2期
5 陈强;;科学发展 快速崛起 学院举行马来西亚留学生汉语班开班典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6 本刊资料组;;马来西亚出版发行《简化汉字总表》[J];语文建设;1982年03期
7 徐兴祥;浅析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期
8 黄丽茹;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孔营;;我刊主编单承彬、执行主编桑哲应邀到马来西亚访问讲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10期
10 孔营;;我刊主编单承彬、执行主编桑哲应邀到马来西亚访问讲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健;陈萍;;试论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凯;;语言能力模型和语言能力测验[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4 赵毓琴;李竞业;;文化底蕴与语言能力[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陈立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高成效教学的技术展现[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6 李可;;语言能力:再论合格科技译者的首要素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立;;语言的实用价值与家长的语言期望[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淑芬;;论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越石;优美的中文,,开放的栖居之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嘉琦;家庭对孩子学中文的作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李学江;外语、安全与反恐[N];人民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于建坤;21世纪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李葆嘉: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袁钟瑞;追求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7 李雯;北京奥运会在马掀起“汉语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张薇嫣;“汉语能力”也有职业标准[N];上海金融报;2007年
9 李爱华;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的守望者[N];科学时报;2007年
10 苏丽萍;语文滑坡后患无穷[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颖;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姜君丽;中国外语教学方式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苏伟;本科阶段口译能力发展途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孙序;交替传译信息处理过程中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庆;四川来京务工经商人员语言态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张可灵;中高级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斐斐;语言能力的三大模块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贺玲;保健语境中语言使用方式的跨文化透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楼薇宁;《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与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马丹妮;中日英拒绝策略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若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探析[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李宏儒;浦东公务员和教师语言能力、行为和态度及其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玉瑞;马来西亚“独中”高中生学习华文的动机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宝云;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学生华文名句精华学习难点及对策[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8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3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