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概念隐喻异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0 01:16

  本文选题:认知语言学 + 视角 ; 参考:《语文建设》2013年27期


【摘要】:通常来说,从传统理论研究隐喻绝大多数都是从修辞层面进行,而在分析隐喻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单纯的属于一种语言现象,这同时还是人类当中比较重要的认知方式,这也就能够提供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隐喻,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对隐喻认知进行分析的条件下,对于英汉概念隐喻所存在的差异和共性进行研究。
[Abstract]:Generally speaking, most of the metaphors are studied from the rhetorical level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it is also a more important cognitive approach among human beings. This can als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metaphor.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ical cogni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eptual metaphors.
【作者单位】: 邢台学院;
【分类号】:H315;H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赵玲丽;;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从The Green Banana一文谈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9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弼权;;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意象与翻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赵华俊;;简述范畴化及认知模型——以认知的视角看语言[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3 邱桂林;;句法研究的认知观视角及认知法句法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4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5 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6 吴小芳;蒋金运;;翻译不确定性的认知理据[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姜风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张磊夫;;汉英拟人对比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江晓红;;转喻研究述评:认知语言学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王正元;;论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视角[J];中国外语;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记者宋晖 通讯员刘冬青 宋青;词汇学研究手段与视角皆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原;主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阐释[D];苏州大学;2007年

2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6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2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2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0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