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

发布时间:2018-06-20 01:06

  本文选题:惯用语 + 理解机制 ; 参考:《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1期


【摘要】:惯用语理解机制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不同研究者提出不同的加工机制。语义性质是影响惯用语理解的重要因素。研究采用延时任务对230个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惯用语的语义性质进行评定,分析语义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同惯用语整词理解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惯用语理解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of idioms is a hot topic in psycholinguistics. Different researchers proposed different processing mechanisms. Semantic na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dioms. In this paper,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230 verb-object structures and skewed structural idioms are evaluated by time-delay task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 properti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idioms as a whole is analyzed.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diom understanding.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2005CB5228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08JJOXLX26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06200524)资助
【分类号】:H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尔华;老舍作品中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2 秦毅;;汉语动物词语中动物意象的翻译——由“风马牛不相及”说开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陈向阳;歧义词加工研究的进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4 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5 吴晓明;张金桥;;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许慎;;汉语惯用语语言特性的调查研究[J];黄海学术论坛;2012年02期

7 杨远志;;人体“惯用语”浅析[J];泉州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8 王华伟;曹亚辉;王爱静;;日语惯用语的汉译及其习得问题——以与汉语文化背景有关的惯用语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年03期

9 臧金兰;谈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邓春琴;惯用语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赵晨;中国EFL学习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词汇歧义的认知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花萍;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田中妙依;汉日惯用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雷潇;语境和熟悉度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娇寅;对中高级水平留学生的常用汉语惯用语教学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5 米晓燕;[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桂花;身体词汇惯用句的中日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陈栩茜;句子背景下缺失音素词理解的音、义激活进程[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庄乾花;[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史海菊;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敏英;中日惯用句表现之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利军;张静宇;张积家;;对惯用语理解机制的一些新设想[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2 佘贤君,吴建民;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3 王进;;字面意义在惯用语理解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4期

4 李高明;浅谈听力理解机制与听力教学[J];内江科技;2005年01期

5 张积家;马利军;;词素性质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3期

6 张积家;石艳彩;;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08期

7 曾红霞;;从图形-背景论分析汉语歇后语的理解机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丁冰莹;;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性隐喻的理解机制——以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2期

9 陈晨;;从理解机制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词典》对比喻义的处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3期

10 徐学萍;王然;;阿基里斯悖论的理解机制——概念整合对理解的启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晓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跨越产出性词汇门槛的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丽丽;对外惯用语课堂有效教学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饶冠玉;汉语惯用语的语义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载儒;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陈实;文化差异对韩国学生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5 白智宣;中韩惯用语的异同及其教学策略[D];浙江大学;2012年

6 姜润希;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分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真贤;中高级韩国学生的汉语惯用语习得情况调查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冉娜;哈萨克语与汉语惯用语的文化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潇萌;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凤娇;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42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2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