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女学析中国第一个本土女性译者群体的生成
[Abstract]:The first group of native female translators in China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ing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times to promote women's learning and shape new wome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powerful nation and strong breed. From the rise of modern women's studi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nativ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is group of female translators and the mobility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is the initiative of female subjects to cross the traditional gender order, and the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women consciously exploring, shaping and practicing modern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基金】: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编号:SCWY10-05) 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青年教师成长项目(项目编号:211QN09040)和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FLS09006)资助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淑玉;民初尊孔读经问题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陈晓芳;;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崔兰平;对五四先进分子探索妇女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9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10 董艳国;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1901-1911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陈岩;;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策略研究[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康全礼;;论本科教育[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3 孙正娟;近代女性自我解放思想的历史轨迹[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志华;女性意识及其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沈文锋;中国电视的互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罗卓琳;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明明;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维多利亚时代妇女问题的镜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立英;从云南看近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女学的产生及其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02期
2 乔素玲;中国近代女学地域分布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02期
3 宋艳丽;经元善与近代女学的兴起[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刘慧娟;清末女学教育的特点[J];华夏文化;1999年04期
5 孙兰英;近代士大夫思维转型与女学[J];史学月刊;1998年04期
6 王雷;略论中国近代的女学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张忠山;中国女学的历史过程简析[J];殷都学刊;1995年04期
8 赵长征;;社会发展与中国近代女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玲;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研究(1912-1927)[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晓芬;近代湖南自办女子学校教育与妇女解放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妍;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1840-1919)[D];吉林大学;2010年
4 赵丽华;经元善与中国女学堂的兴办[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维维;福州近代女子教育论略(1895-1912)[D];厦门大学;2008年
6 陈彦卿;清末女子教育发展研究(1840-1912)[D];河北大学;2007年
7 韩琼;九江近代女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海鹏;近代基督教会在华妇女事业研究(1840—1920)[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龙亚娌;我国女子中学沉浮历程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国艳;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216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