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试论语言接触对黔东方言苗语土语语音变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9-12 16:18
【摘要】:不同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由于相互接触与影响而导致其中一种语言在语音及词汇等方面的变化,这是人类个体族群语言变异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以苗语黔东方言的部分土语语音变化为例,就语言接触过程中不同区域内的苗语土语因受到周边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演变的现象通过不同语音点之间的比较进行剖析和探讨。
[Abstract]:Due to the contact and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groups, one of the languages changes in pronunciation and vocabulary, which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language variation of individual population. Take the phonetic changes of some native dialects of Miao dialect and Eastern Guizhou dial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robe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Hmong dialect in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ntac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other national languages around i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honetic points.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基金】:三峡大学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黔东方言苗语土语的比较研究”(KJ2008B06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德富;;排烧苗语的语音特点[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吴正彪;;黔东方言苗语土语划分问题的再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祥;覃凤余;;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彭泽润;吴碧辉;;苗语音素文字及其词式书写改革设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吴学达,唐芸;从语音对比分析看毕节地区汉、彝、苗语诸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4 毕节师专英语系第一科研课题组;毕节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影响英语学习情况调查[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5 肖Oz;丁畅;;文化丛视阈中的苗歌文化[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6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与土家语、苗语的相互影响[J];方言;2002年01期

7 邓晓华;古南方汉语的特征[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8 胡续发;“弄堂”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9 李星辉;;从词缀看江华汉语土话和瑶族勉语的接触[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10 石德富;;排烧苗语的语音特点[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寸熙;白正道;朱晓农;;毛南语中的鼻音对立[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凤民;汉藏语系语言差比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余金枝;矮寨苗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胡晓东;瑶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唐七元;汉语方言同源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澜;广西龙胜和平乡优念话语音词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晓芹;龙胜伟江苗话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凤丽;桂东钟山两安、富川新华平地瑶话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凤霞;楚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5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肖荣钦;广东连南八排瑶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东芳;类型学视野下的正反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雪玉;论东家话在苗语川黔滇方言中的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杨波;现代苗语方言鼻冠音声母声学实验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向亮;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鲜松奎;贵州境内苗语方言土语再认识[J];语言研究;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美珍;语言接触国际圆桌学术会议在香港举行[J];民族语文;2000年06期

2 ;第二届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J];方言;2006年03期

3 ;第二届语言接触理论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修辞学习;2006年04期

4 郭倩;;语言接触的特殊现象——往返借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年10期

5 赵小刚;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2009南开·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7 罗自群;;第一届中国语言及方言语言接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8 ;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研讨会综述[J];民族语文;2004年01期

9 黄行;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10 罗自群;;第一届中国语言及方言语言接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J];民族语文;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语言接触和语言的混合——关于混合语理论[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三分册[C];2009年

2 司联合;;语音变化的符号动力学解释[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王明富;江子扬;毕哲明;;云南异族语言接触与区域性扩散交融-砚广壮语与阿扎彝语实例比较研究[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4 ;语言接触与濒危语言[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三分册[C];2009年

5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多元文明冲突与对话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上)[C];2007年

7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胡松柏;;赣东北方言词汇接触的表现[A];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邦容;;布依语口语的语音变化现象[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徐文堪;;略论汉语外来词的词源考证和词典编纂[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3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赵丽霞;合理开发利用西部文化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王继如;“恪”字读音的再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9 王亚民 赵秋长;正确对待外来词[N];光明日报;2003年

10 施芳;外来词使用当规范[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3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徐越;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9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佶;当代苏州方言语音演变初探[D];苏州大学;2004年

2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3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4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6 赵福林;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蒙古语词汇变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万云文;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阿不都若夫·塔吉;汉维语言接触中汉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恒汉;从词汇互借看英语与闽南话的语言接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顾晓微;天津方言语音变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39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39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e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