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Abstract]: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Buddhist sutras was held a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18 to 20, 2010. More than 80 scholars from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s well as South Korea and Japan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The conference took the form of a conference report and a group discussion. More than 60 papers were reported on the edition, collation, writing, phonology, vocabulary and number of Buddhist scripture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分类号】:H1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J];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2 ;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举行[J];语言科学;2009年04期
3 ;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J];古汉语研究;2009年03期
4 ;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J];中国语文;2010年06期
5 徐;;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辞书研究;2005年04期
6 ;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7 ;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J];辞书研究;2009年05期
8 ;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J];语言研究;2009年04期
9 陈傅席;;随笔三则[J];中国书画;2003年08期
10 曾刚;;“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J];人文地理;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怡;;韩国东亚大学召开中国新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2 ;“‘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3 ;“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A];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4 苏雪冰;余辞新;;关于第三届汉语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5 王希杰;;第三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周光召;;在“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7 段怀清;;“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霍彦儒;;“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9 钱谷融;;一点启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10 霍彦儒;;“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宝鸡召开[A];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林艳;深化学术思想研究 弘扬民主科学精神[N];福建日报;2006年
2 杨宏;推动20世纪初中国历史转变时期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田垣;继承优秀节日传统 营造和谐文化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陈乔见 程洁;走进“释古”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郭强;傅山中医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并举行[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6 记者 孙龙;“儒学经籍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记者王玮;第十一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8 记者 赵洪波;伊春地质古生物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N];伊春日报;2011年
9 江涛;北京召开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N];文学报;2000年
10 记者 杲文川;“东方哲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学忠;图的谱性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史毅茜;[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段维军;人类语言交际中的“所言”[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荣;矩阵的Hadamard积与符号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立伟;Banach空间的完全凸函数与逼近点算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冬威;α-烯酰基-α-氨/胺甲酰基二硫缩烯酮作为1,5-双亲电体的[5+1]成环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洁;海派学习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延飞;级差含义:基于索绪尔系统思想的解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任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熊双平;随机微分系统与随机脉冲泛函微分系统的稳定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青松;我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编制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成妃;英汉语中“心”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芳;消退与重塑:我国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赛平;关于情感策略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骅;青海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与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韦铁源;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及其教学意义[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徐魁鸿;我国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模式群的建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迹;任务型中职英语课文教学的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玉玲;英语简易读物与高中英语课程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凌程凤;纳米氧化物的合成应用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39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3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