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朝鲜时期汉语官话教科书体例和内容的嬗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4 15:26
【摘要】: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官话教科书体系比较成熟和系统,其体例和内容也出现了显著的动态变化特征。朝鲜时期的汉语官话教科书主要分为"会话"和"教化"两大类。初期的官话会话教科书《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一直贯穿朝鲜王朝始终,且有汉语本和谚解本两种体例,内容主要为商务和综合会话。中后期刊印的《华音启蒙谚解》和《你呢贵姓》,体例与前期并无太大差异,但内容却是对初期的补充和丰富;教化类官话教科书初期为《训世评话》,中后期则更替为《五伦全备谚解》。《训世评话》只有汉语本,而《五伦全备》则汉语本和谚解本兼备。朝鲜时期官话教科书体例和内容的变化与朝鲜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中朝关系密切相关,体现了朝鲜时期汉语官话教科书实用性、针对性的编写原则,这样的原则对当今国别化教科书编写具有重要启示。
[Abstract]:Korean mandarin textbook system is mature and systematic, and its style and content also show remarkable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Korean Mandarin textbook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conversation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early days, the textbooks of the old beggars and the Pu Tongshi had been running through the Korean dynasty, and there were two ways of the Chinese text and the proverbs, the contents of which were mainly business and comprehensive conversation. There is no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yle and the early stage, but the content is the supplement and enrichment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first Proverbs" and "your name" publish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the Chinese text book is replaced by the "Wulun complete prepared Proverbs". The Chinese version is the only one, while the < Wulun complete preparation > is both the Chinese version and the proverbs. The changes in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Korean Mandarin textbook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ino-Korean relations at various stages of Korean history, reflecting the practical and pertinent principles of compiling the textbooks. Such principl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nationalized textbooks toda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朝鲜时期官话教科书中的非汉语用法研究”(项目编号:07BYY05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J];南开学报;2005年05期

2 岳辉;;朝鲜初期汉语官话教科书内容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3 高秉希;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J];史学月刊;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克生;;明代宫廷礼仪与财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朱晶;;古朝鲜引入与改进火药和火器的历史研究[J];东疆学刊;2008年01期

3 王涛;;天朝的边疆与帝国的界务——明朝“边界记忆”:以鸭绿江为个案的考察[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3期

4 柳岳武;;光绪朝中朝关系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5 刘宝全;;壬辰倭乱时期的朝鲜《朝天录》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2期

6 柳岳武;;略论道咸同时期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J];史学月刊;2011年05期

7 王克平;;诗赋外交在明朝与朝鲜关系史上的作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郑红英;;朝鲜初期与明朝的使臣往来问题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牟邵义;明代东北亚地区陆路信息传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岳辉;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克平;朝鲜与明外交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9 曹志刚;当代中朝贸易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10 刘春丽;明代朝鲜使臣与中国辽东[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梁玉柱;浅析明末朝鲜海上朝贡路线[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3 赵鑫华;明蒙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文文;康熙朝清鲜封贡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于燕;清代中越使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韩海梅;明代行人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刘杰;徐润与近代航运业(1873~1883)[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鸿军;明代汉籍流入朝鲜李朝及其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李岩;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D];延边大学;2007年

10 李鸣鸣;明代外交使臣出访制度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祖生利;;《老乞大》、《朴通事》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2 储泽祥;;《老乞大》、《朴通事》方位短语作状语的异常情况分析[J];民族语文;2011年03期

3 胡明扬;;《老乞大》复句句式[J];语文研究;1984年03期

4 刘公望;;《老乞大》里的“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5 吴葆棠;《老乞大谚解》中古入声字分派情况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张玉来;朝鲜时期所传习的明代汉语官话的语音性质[J];语言研究;2005年02期

7 夏凤梅;;原本《老乞大》口语词简释[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孙红娟;;元丽民俗文化研究——以《老乞大》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毛丽;;《老乞大谚解》中词缀的用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顺美;;释“角头”“控”“家”[J];民族语文;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有福;;古代朝鲜文(训民正音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2 何力;;元代大都的对外贸易[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3 庄吉发;;中国台湾的满学研究[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4 孙冬虎;;北京东城区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举隅[A];《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C];2006年

5 黄有福;;训民正音[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轶凡;只欠东风[N];检察日报;2000年

2 新华社记者 姬新龙;小泉二度访朝,两国新创旧伤待抚平[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何梅;深山·古寺·经卷[N];中国档案报;2003年

4 黄昆章;心系故土的韩国华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姬新龙;新仇旧恨涌心头:朝怒骂日本三宗罪[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全优;朝鲜朝爱情传奇小说爱情观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岳辉;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永超;元明时期汉语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王进;《元曲选》祈使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金敏永;《伍伦全备谚解》在国语史上的价值[D];延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南秀;《原本老乞大》中的比较、比拟和选择问句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钟怡;《原本老乞大》与《儒林外史》“了”、“着”、“过”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付开平;《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艳珍;《圣谕广训衍》语气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孔桂花;朝鲜早期译音文献中正音音系[D];苏州大学;2010年

6 易丹;元代述补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艳芳;“会”的历史演变考察[D];广西大学;2006年

8 杨晶淑;与“是”字相关的句式的研究与教学[D];苏州大学;2007年

9 董志光;《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静;朝鲜时代汉语会话课本常见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43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43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0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