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壮语双音节声调空间分布研究
[Abstract]: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ological burden and phonetics, the acoustic distribution space of disyllabic tones in Wuming Zhuang is analyzed, and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isyllabic tones is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汉语普通话语音生理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61073085)支持
【分类号】:H218
【参考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孔江平;;武鸣壮语声调的声学研究[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曾晓渝;牛顺心;;六甲话两字组连读的韵律变调及其原因初探[J];方言;2006年04期
2 练铭志;关于海南黎族族源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李如龙;;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J];民族语文;1984年01期
4 陈忠敏;;壮语汉语方言连读变调对比研究[J];民族语文;1992年03期
5 宋长栋;岭南地名中的若干文化内涵[J];肇庆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徐时仪;“侬”的语源义探析[J];医古文知识;2003年03期
7 潘悟云;汉语南方方言的特征及其人文背景[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8 陈其光;普标语概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何霜;忻城壮语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龙安隆;福建邵将区方言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覃幼莲;母语对广西壮族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及其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3 欧阳秋婕;古壮字历史沿革及演变趋势初探[D];广西大学;2006年
4 英亚娟;零声母音节演变成辅音声母音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蒋仁萍;基数词和序数词的类型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孔江平,吕士楠;汉语双音节调位的矢量量化(VQ)研究[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阳地;;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0年01期
2 刘晓静;;“好不A”结构的三维考察[J];文学教育(下);2010年04期
3 宫钦第;;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张玉来;;《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声调的调类与调值[J];古汉语研究;2010年02期
5 袁媛;;俄罗斯学生汉语声调学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岩;;试论中古声调及其演变[J];语文学刊;2010年10期
7 邹洁;符夏鹭;;浅谈日语教学中活用词的声调类型与变化[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8 ;辨字顺口溜[J];辅导员;2010年08期
9 ;《联律通则导读》(连载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0年09期
10 史靖宝;;古诗词双音节重叠词浅探[J];文学教育(上);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志伦;;川东方言本字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曹文;王瑞;;对外汉语教学中可否进行双音节句语调教学?[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太田裕子;王瑞;;日本学生对汉语普通话两字组中的阳平调的感知[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丰;麻雪丹;;也谈“汉语拼音化”[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歧义比例较低原因分析——兼论傣语分词中一个特殊问题[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征;;唐山玉田方言音系[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郭恒勋;;国际音标与普通话“汉字音标”[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王蓓;;彝语中清浊塞音对声调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陈默;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认知发展的计算机模拟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石林;王萍;陈曦丹;张洪明;石锋;;“洋腔洋调”初探——美国学生汉语语调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拧”字的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丽;中古汉语主从连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贞姬;韩国语汉字形容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关俊红;二十世纪辞书儿化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龙海燕;洞口赣方言语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Nghiem Thuy Hang(严翠恒);汉越语音系及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林海鹰;斯塔罗斯金与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统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秀芬;印尼棉兰华裔和非华裔学生普通话语音习得偏误比较[D];暨南大学;2011年
2 陈曼丽;印尼北干少英学校华裔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闰星;双音节汉字词物理声学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木森(Mohamed Elmustafa Salih);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萌;商丘方言的声调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阳;天津西南部方言语音的几个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桂忠;汉泰诗歌音乐性的对比[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晓玲;盂县语音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吴翔宇;成都话连续变调方向性的优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瑭;《管子》反义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45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4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