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动源职事称谓衍生的特点及认知机制

发布时间:2018-09-18 19:31
【摘要】:动源职事称谓指由从业或司事义动词直接转指施动者而衍生的称谓。表示特异职事和高级职事的动词分别比表示普通职事和低级职事的动词更具有转指优势;动词所表动作行为如果不限于与职事相关或及物动词可搭配的宾语成分义类丰富,动词直接转指施动者就会受到限制。动源职事称谓衍生的语义限制主要是由转喻认知模型中源概念与目标概念的邻近性特征和源概念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决定的,而动源职事称谓衍生的义类优势序列则与特异职事和高级职事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高"显著度"相关。
[Abstract]:The verbs that denote specific duties and senior duties have more referential advantages than the verbs that denote ordinary duties and junior duties, respectively; the actions expressed by the verb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meanings of the object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uties or the transitive verbs. The semantic constraints derived from the title of the source job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proximity between the source concept and the target concept and the cognitive "salience" of the source concept in the metonymic cognitive model, while the sequence of semantic advantages derived from the title of the source job is determined by the special job and senior job. It is related to the high degree of prominence in the social divis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多义词研究”(项目编号:04BYY025)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项目编号:2009JJD740005)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3 王冬梅;动词转指名词的类型及相关解释[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4 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4期

5 苏宝荣;;“异构同功”“同构异义”与“同形异构”——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转指的语义、语法分析[J];语文研究;2007年02期

6 姚振武;;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J];中国语文;1996年01期

7 王海峰;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转指的认知阐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8 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英语词汇最新发展初探[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周阿根;;任景述墓志录文校补[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8 闫金梅;从隐喻思维看转化法的构词理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汪承萍;词汇的联想意义及其语用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吴晓梅;;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傅维贤;;对比与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杜衡;李林霞;;技术特征团和外延比较法——对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小议[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6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冰寒;陈瑶;;“Blog”译名问题探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严春美;郭熙铜;陈晓东;;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诊断系统研究[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5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6 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80年01期

7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8 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J];方言;1993年02期

9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10 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J];汉语学习;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牛芳芳;;“小王的爷爷比小李的硬朗”不能说的认知分析——兼谈对沈家煊《转喻和转指》一文的质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3 崔玉珍;非受事宾语的产生机制及其语法化过程[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5期

4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蒋遐;;整指全称数量结构与语法转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露营;;显著度与名词转喻指称的限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温振兴;;转喻思维与语言生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4期

8 邢春丽;;探讨转喻生成的根源及其与隐喻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9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e,

本文编号:2248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48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