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存在句的来源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ccupied area of the subject of existence, the existence sentence of "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at the subject of existence occupies the whole or most of the area of the place of existence, At this point, paragraph A and paragraph C have a certain identity, "is" developed from judging meaning to meaning of existence is very understandable; one is that the subject of existence occupies a small part of the place of existence, A and C paragraphs do not have obvious identity, At this time, the subject of existence usually has presupposition, and this kind of "is" to develop the meaning of being is mainly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anguage.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B740012)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建刚;述语为“有”、“是”、“在”的存在句的语义、句法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毓智;;语言学假设中的证据问题——论“王冕死了父亲”之类句子产生的历史条件[J];语言科学;2007年04期
2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刘忠华;谈主语的确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5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10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培光;;汉语教学语法的取向[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陈肖霞;;对连续话语中一些结构轻音音节的声学特性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3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戴晓雪;;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朱其智;;留学生生造词语的偏误类型及偏误成因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虎;英汉存现句的最简探索研究[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7 俞晨玮;英汉指示代词的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9 唐兴全;现代汉语复杂句蜕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璩银吉;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本良;先秦汉语的动性句和静性句[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2 杨荣祥;“范围副词”中的功能差异——兼论副词次类的划分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周国光;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宋玉柱;从“定心谓语存在句”看存在句的结构分析[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5 林华勇;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回顾[J];汉语学习;2003年01期
6 蒋静;“都”总括全量手段的演变及其分类[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7 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8 宋玉柱;存在句研究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9 黄锦章;轻动词假设和汉语句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10 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J];汉语学习;1991年05期
2 顾志刚;;“是”字存在句——兼析“有”字存在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3 曾常年;现代汉语“A满是B”存在句的构成和理解[J];汉语学习;1998年01期
4 宋玉柱;定心谓语存在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03期
5 李秀;试论现代汉语存在句式[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宋玉柱;;名词谓语存在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7 冯志纯;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04期
8 高慎贵;;用“有”的存在句试析[J];思维与智慧;1990年02期
9 张济卿;也谈“Posi.有N”和“Posi.是N”[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10 刘俊莉;;“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J];长江学术;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考峰;;浅析L-V-N类存现句的句式语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旭东;;现代汉语四种隐现句式的篇章制约因素[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冯广艺;魏红;;存现句的变异运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2 王欣;类型逻辑语法与现代汉语“是”和“的”[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阿克里·先木西;维吾尔语表语—系动词谓语结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李挺;语篇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朱玉伟;现代汉语中的描写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娜;试论静态“V着”存在句的主观性[D];山西大学;2010年
2 孟宪华;《醒世姻缘传》存在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侯丹;汉语存在句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立梅;存在句时空关系的认知研究与存在句教学[D];新疆大学;2011年
5 堤千~,
本文编号:2264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6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