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音形式中负极词允准条件的重新考查

发布时间:2018-10-17 20:14
【摘要】:对于负极词的允准条件,学界的普遍看法是负极词在逻辑层(LF)受到c-command的制约。本文提出另一种看法,即负极词允准条件在语音层(PF)上受到限制,与逻辑层无直接关联。其在逻辑层上的表现为负极词需跟随在其限制词licenser之后,这中限制表现在线性化(linearization)过程中。有一系列证据可以证明这一论断,他们是两类特征核查(feature checking)。第一类特征同时在语音层和逻辑层上进行核查,第二类选择性地在语音层或逻辑层上进行核查。此论断在英语中“not”上得到了验证。英语中“not”在句子生成过程中不能移动,即使该移动完全合法。这一点在循环线性化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语音层是解决负极词允准与量词提升矛盾的关键。选择性特征核查给上述问题带来了新的解释。
[Abstract]:For the conditions of negative word permission, the general view of scholars is that negative pole word is restricted by c-command in logic level (LF). In this paper, another view is put forward, that is, the negative word permission condition is restricted on the phonetic (PF) and has no direct relation with the logic layer. At the logical level, the negative pole word should be followed by its limiting word licenser, which is expressed in the linearized (linearization) process. There is a body of evidence to support this assertion, and they are two types of features that verify the (feature checking). The first type of features are checked at both speech and logic layers, while the second type is selectively verified at voice or logic level. This conclusion is verified by not in English. In English, "not" cannot be moved during sentence generation, even if the movement is perfectly legal. This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process of cyclic linearization. Phonetic level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egative word permission and quantifier promotion. Selective feature verification brings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above problem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士宏;;安多藏语中诸语音层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南潮;英汉语SOV结构的推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南潮;格理论与例外格结构推导[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张杰;;及物性短语与优势条件[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4期

5 南潮;;简约主义下的there be结构格辩[J];中国外语;2010年01期

6 周晓岩;高腾;;最简方案下的中间结构生成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7 高涛;;乔姆斯基“总推导模式”下双宾语结构的生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南潮;;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操作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南潮;;最简方案框架下的中间结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严玉培;孔婵;;双受事“被”字结构的句法研究[J];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富茜;赵瑞瑞;熊正林;路俊斗;董李;石光;王辉;陈红雨;;铅炭电池研发中存在的问题[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高劭;赵新兵;;锂离子电池Sb基合金负极的容量衰退机理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小美;黄令;肖尧;柯福生;李君涛;孙世刚;;新型三元Fe-Sn-P合金负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徐仲榆;范长岭;李念民;李杰;;MCMB的粒度分布特性对其充、放电性能的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中一;谷林;Joachim Maier;崔光磊;;一种新型锗/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储锂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薛连杰;黄令;柯福生;李君涛;孙世刚;;三维多孔Sn-Co合金负极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熊利芝;何则强;尹周澜;陈启元;;Li_4Ti_5O_(12)/石墨复合材料的湿法制备与表征[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云晓;黄令;柯福生;李君涛;孙世刚;;椰菜花状锡镍磷合金电极的制备、结构与储锂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方仲金;;浅谈高三化学复习对策[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毋福泽;恢复UPS的噩梦般经历[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2 四川 贾通;谈电池仓弹簧触片电池正负极间接触电阻对手机的影响[N];电子报;2004年

3 钱铮;日本新技术为锂离子电池扩容[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锌-空气电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5 李兵;锦上添花给USB HUB补充动力[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成都 刘影;电器特殊故障三例[N];电子报;2009年

7 ;LR6电池更经济些[N];中国质量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晓惑;秀出自己福美来[N];当代汽车报;2006年

9 吉林 王书钧;加拿大组合音响存储电源的改进[N];电子报;2007年

10 李玉茂;奥迪100轿车里程表不走[N];中国汽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伟;电火花加工中电极蚀除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2 张明宇;极向敏感与极项允准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郭华军;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4 叶辉;高功率MH/Ni电池用负极贮氢合金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5 娄豫皖;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微结构的XRD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6 苏力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粉体合成和制备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冯毅;锂离子电池数值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8年

8 曹梅青;双丝间接电弧气体保护焊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娜;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俊逸;语音形式中负极词允准条件的重新考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张婷婷;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D];湖南大学;2009年

3 刘晓玲;广告语中语音隐喻的模因论阐释[D];西南大学;2012年

4 武亚聪;腐植酸分子设计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悦;从谓语核准原则到空主语参数的推导[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川 ;Ni/MH电池负极配方的优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卢荻;纳米碳管的化学改性及电化学嵌锂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叶素贞;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汉语反身代词[D];郑州大学;2005年

9 龚玲莉;英语中动结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荣强;电动车用动力型氢镍电池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77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77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3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