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汉英隐喻认知加工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4 15:44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实验来探讨读者在理解翻译中英文隐喻语句时的心理空间建构,具体要探讨的是:源语使用者和目标语使用者是否以相同或类似的概念整合网络来构建两个极端相同的空间。通过对88名汉语和35名英语实验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结论认为,理解源文本到目标文本隐喻的本质是从源文本合成到目标文本合成的映现。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pace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ical sentences through experiments. Whether the source language user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users integrate the network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concepts to construct two extremely identical space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88 Chinese and 35 English experimenters, we conclude that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source text to target text metaphor is a reflection from source text synthesis to target text synthesis.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分类号】:H315;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3 雷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4 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6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7 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8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10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毅;;哥特式叙事方式对“强奸”隐喻化表达的实现——论托尼·莫里森的《宠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李晓陆;;典故的认知机理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6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珍;“通感”与英汉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对比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褚孝泉;通感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彭玉康;;通感研究回望[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6 倪景亚;浅谈通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伍敬芳;刘宇红;;通感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9 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10 王寅;;语言的认知维度 主持人话语[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琴;;认知语境分析与隐喻翻译[J];双语学习;2007年03期

2 徐景亮;;习语变体认同及其加工模式建构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9期

3 尹宝莲;李春华;;咏物诗意象实现的认知分析——以虞世南《咏蝉》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陈小荣;;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5 刘利华;常规关系意识与英语隐喻翻译[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6 田喜娥;;描写翻译研究与隐喻翻译[J];文教资料;2006年20期

7 邢韧;;论隐喻翻译的文化视角[J];经济师;2007年11期

8 王磊;;概念合成理论与《圣经·新约》中寓言比喻的阐释[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9 张s,

本文编号:2378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78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