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动量词与宾语的语序选择问题

发布时间:2018-12-14 23:34
【摘要】:动量词和宾语的语序选择问题是动量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先后有不少学者撰文对此加以讨论。但是总的来说,各家的解释都有一种把动量词与宾语的语序选择问题归因于其中某一类词的倾向,如动词(马庆株1984)、名词(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方梅1993)、动量词(刘月华1983,王静2001)。前贤的这种静态考察动量词和宾语的语序选择问题虽然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但往往无法对灵活多样的动量词与宾语的语序选择问题作出一个统一的解释。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联系古代汉语,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动量词在句子中的语序演变情况。我们认为,动量词与宾语之间的语序选择问题是由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句法格式的继承和该格式自身演变的双重力量决定的,根据不同的语用目的而选择不同的语序。
[Abstract]:The choice of word order of momentum words and objects is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variable quantifiers,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by many scholars. In general, however, there is a tendency among all interpretations to attribute the choice of word order between variable quantifiers and objects to one category of words, such as verbs (Ma Qingzhi 1984), nouns (Lv Shuxiang 1980, Zhu Dexi 1982, Fang Mei 1993), The word of momentum (Liu Yuehua 1983, Wang Jing 2001). Although this kind of sta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choice of word order of momentum words and objects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it is often unable to give a unified explanation of the flexible and diverse choice of word order between variable quantifiers and object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order of momentum words in sentences from a dynamic point of view. We believe that the choice of word order between verb quantifier and object is determined by the inheritance of modern Chinese to the syntactic forma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at itself, and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word order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agmatic purpose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静!100083;“个别性”与动词后量成分和名词的语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武;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J];古汉语研究;1998年04期

2 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3 韩蕾;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邵敬敏,刘焱;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5 卢英顺;认知观与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6 黄进;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的运用及其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金珍我;汉语与韩语量词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8 甘智林;“V+T+(的)+N”的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李建平;百年来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萧国政;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解释与功能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淑贤;俄汉语数量意义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1年

3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练军;居延汉简量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付义琴;唐五代“V+(O)+X”句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娟;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慧文;《醒世姻缘传》量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于景超;含时量成分的二价动词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振宁;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建华;;关于汉语动量词的借用与兼类问题的一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2 王毅力;;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3 杨帆;;《礼记》量词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4 叶晨;;天台方言中的量词重叠“A加A”式[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5 常婧;;汉语带宾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王卫振;;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分布与认知研究——形容词作宾语的现象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罗芳玲;;汉语和老挝语主谓宾成分的特点及比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8 周清艳;;“V个N”结构的语义分化与“量”的表达[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9 李文山;;焦点敏感副词与“了2”同现的语义条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10 张妍哲;;维吾尔族学生汉语量词习得偏误分析[J];民族翻译;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树铭;;一种被忽视的“兼语”[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李衍妮;;谈新词语中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马彪;;“做”与“作”的使用与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郭文燕;;区别词新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郝玮;方欣;姚天f ;;句法规则的自动生成[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韩春;;彭泽方言“得”的几种特殊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学忠;“锱铢必较”能接宾语吗?[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朱文献;当心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4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6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高永久;相互借用的民族语言[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肖忠华;郎读、朗诵中停连的运用(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9 邵敬敏;“过犹不及”——多余与残缺[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10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5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丽彩;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龙海平;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丽嘉;印尼在华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腊静霞;现代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带宾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慧;二价动词与宾语[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在恩;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动量词的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袁野;论汉语主宾语无选择性现象[D];湖南大学;2004年

6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内部差异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董翠红;《搜神记》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黄敏;仙桃方言中动词“上/下”带宾语的对称性情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金圈;“复合动趋式+宾语”语序的历史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满满;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共现的位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9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79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