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常见的偏误分析
[Abstract]:First, Chinese modal words and mood corresponding categories Table 2, foreign students learn Chinese mood words error reas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other tongue is English or other Western languages, Foreign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modal words like Chinese often encounter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modal words and understanding the mood of Chinese sentences, which the learners find difficul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errors are as follows: 1. For the concept expressed by modal words, the meaning of modal words is not clear, it can not be used as syntactic elements in sentences, and generally can not answer questions separately. Must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notional word. So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沙宗元;;课外语言环境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晓丹;中介语的动态研究对成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胡月宝;;新加坡小一儿童汉语拼音偏误调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赵真华;冯国华;;基于任务教学法的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5 梁改萍;关于英语中汉语借词问题的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黄亮;浅谈高师教师口语教学[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6期
7 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学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敖玉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唐红芳;从语言三要素看“学得”与“习得”[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陈新良;元语意识习得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春新;;对外汉语教学词典——单语抑或双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付钢;;语言背景与环境在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作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希夏姆;;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翻译课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战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春新;《汉俄教学字典》:理论构建与编纂实践总结[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泰汉被动句比较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晓燕;留学生汉语口头输出与书面输出学习策略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宇;汉英状语及其句法位置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冬梅;蒙古族三年级学生汉语写话的困境与教学应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金利;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本科教学及教材编写问题[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小姣;语境理论与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D];云南大学;2010年
7 王芳;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紫玉;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学语境设计刍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育雁;时间连接成分“然后、以后、后来”的篇章功能与习得情况考察[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璐;动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J];古汉语研究;1988年01期
2 齐沪扬;与语气词规范有关的一些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2期
3 魏鉴文;语气词的妙用[J];修辞学习;1994年05期
4 孙汝建;句中语气词的选择限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杨永龙;《近代汉语语气词》评介[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安清跃;《论语》中的语气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张红;从《论语》看先秦汉语语气词的使用[J];语文学刊;2005年01期
8 朱明珠;从《诗经》语气词的运用看先秦语气词的发展及其特色[J];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05期
9 李树兰;;锡伯语话语材料——青年和仙女[J];民族语文;1986年06期
10 刘训武;;如何辨别代词“其”和语气词“其”[J];中文自修;199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彦;;语气词重读问题探讨[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熊子瑜;林茂灿;;语气词“maO”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3 付钢;;语言背景与环境在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作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孙文访;;不同学习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类型的统计与成因分析[A];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文献之一[C];2006年
5 张文贞;;枣庄方言语气词“来”的语法化阐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7 吴平;;外国留学生的阅读偏离与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8 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其声学表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江立中;;从《风》到《骚》说“兮”字[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赵立江;;外国留学生使用“了”的情况调查与分析”[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记者 吴晶;全球4000万人学习汉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海外学习汉语人数已逾3000万[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汉风轻拂塞纳河[N];科技日报;2008年
5 记者 王坤宁 冯文礼;全球81个国家已建256所孔子学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6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驻美国记者 管克江 驻南非记者 裴广江 驻墨西哥记者 邹志鹏 本报记者 焦翔;远航,鼓动文化的风帆[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殷新宇;东南亚学子钟情彩云之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雨轩;插上语言的风帆 让中华文化远航[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中川绅介 (日本);心与心的交流[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卓;悠悠古韵 勃勃生机[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4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霞;现代汉语语气词“吗”“呢”“吧”“啊”的初步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新;《水浒传》语气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曼;电视访谈节目中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宋加群;安徽怀远方言的语气词“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刚;《说苑》语气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叶柳;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7 管海英;汉语语气词的对外教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王彬安;枫泾方言语气词“嘎”的用法和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黄荣;日韩留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桂峰;《型世言》语气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89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