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
[Abstract]:The study of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but different research emphases, methods and purposes determine that they adop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context. The context theory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an be a powerful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study of sociolinguistics.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魁;;略论Van Dijk语境模式论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支持[J];电影文学;2007年12期
2 辛斌;;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J];外语研究;2007年06期
3 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4 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黄华新 ,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年03期
6 许力生;;语言学研究的语境理论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燕;徐燕;;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2 聂巧云;;及物系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樊莉囡;;论顺应性语境构建与元语用意识凸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廖昕;;话语分析的新视角——积极话语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5 胡霞;;从交际中的关键词语看认知语境的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朱永明;;信息化图像时代的视觉编码与修辞[J];包装工程;2010年08期
7 高德琴;高德辉;;从互文性的角度谈广告话语的宣传借势[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8 周红辉;周昌乐;;论认知语境动态建构中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王冬梅;;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来源及主要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王怡;;对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爆发的电视讲话的批评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彦;新闻话语对话性的文本分析与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泽霞;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陈伟英;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尚旭;英语商业社论的人际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代颖;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巴拉克·奥巴马演讲的说服力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4 张红;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中美新闻报道语篇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娜;中英国际政治新闻语篇中人际功能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刘芳;《纽约时报》涉华自然灾难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7 代斌斌;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探讨社会因素对政治语篇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孟斌;考研培训班招生手册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黎f;立法语篇权力关系研究:批评性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玲玲;英语政治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徐涛,张迈曾;高等教育话语的新变迁——机构身份再构建的跨学科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于鑫;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语言符号研究——读福柯的《词与物》有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蔡曙山;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J];科学中国人;2003年12期
6 陈忠华,杨春苑,赵明炜;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7 田海龙;张迈曾;;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8 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9 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02期
10 冯文华 ,张俊芳;理解生成方法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卫宁;;Labov的社会语言学和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两种研究语言变迁的视角[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姜晖;王泽霞;;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再认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冯广艺;;西方现代学者论“语境适应问题”[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06期
4 陈春燕;;van Dijk新著《话语与语境》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5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6 林亚军;;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7 刘立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回顾与前景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张艺;高云;;试论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邬德平;姜孟;;浅谈语境及其对言语研究的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10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CDA)中的“功能谬误”与O'Halloran的“理想读者框架”[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民;陈章太;;从我国语言实际出发研究社会语言学[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徐大明;;编辑后记[A];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原;;论语文词典的推陈出新——应用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高静;路继伦;;The Changing FF rule in Tianjin Dialect[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郦帅;;A New Term in Communication——A Survey of the Chinese Polite Phrase‘bu hao yi si’(不好意思)[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陈绥宁;;会话教学以及它和叙述话语之间的关系[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10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 罗静;国内首家社会语言学实验室在南京大学建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驻苏记者陈韶旭通讯员罗静;实验室里研究“说话”[N];文汇报;2003年
4 马丽;汉语称谓研究十年[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姚晓丹;多样化让语言更有活力[N];光明日报;2011年
6 俞玮奇 徐大明 南京大学文学院;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展示双语学研究最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民族所 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的语言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张卫国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经济学三大命题: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2 马伟林;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语篇功能的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8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兴功;“没有”比较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伯松;论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动态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3 周广军;禁忌语应用适当性的动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琛;语境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5 雷珍容;语言礼貌的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静;真实语境中预设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蓉;语境层级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周海娟;塞尔隐喻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9 王培;论语境中主观因素对意义表达和理解的制约[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刚妮;模糊限制语的顺应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7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17445.html